要培养孩子的创新人格,其次要加强情感和意志教育,帮助孩子形成积极的情绪反应,形成敢为人先、坚忍不拔的意志品质。一个人的情感反应以价值为支撑,但反过来也会影响价值判断和社会行为。特别是在今天,社会价值多元化,人的社会行为更多地会受到内心情感的支撑和左右,更需要孩子形成积极的情感模式和人格特征。 一要培养孩子的乐群性。帮助孩子打破现实生活中人际互动不足、人机交往过多的局面,帮助孩子更多地去体会与人相处的尊敬、信任、赞美、喜悦、热情的正面态度,避免仇恨、嫉妒、厌恶、冷漠、怀疑、恐惧的负面态度,培养他们良好的群体交往心态和一定的交往能力,真正让孩子们喜欢与他人交往,能够体会到与人交往的快乐。 二要影响孩子的自我认知。自我认知是一个人的人生态度的起点之一,形成积极的自我认知,就有了一生不懈奋斗的保证。自我认知包括“清醒地认知自我”和“合理地接纳自我”两个部分。乐观的人生态度、清醒的人生设计都来自认知自我和接纳自我,这也是一个人终生充满创新激情和动力的基础。 三要锤炼孩子抗拒压力和耐受挫折的品质与能力。现代社会是一个充满压力的社会,对于个人来说,只有能够有效地抗拒压力、耐受挫折,才可能获得更多的生存与发展机会。对于创新来说,往往是成百上千次的失败,才有可能换来一次的成功,所以,抗拒压力和耐受挫折是一个创新人才必备的人格特质,它既是创新的需要,也是一个人面对现代社会必备的个性品质,更是当今社会很多青少年最缺失的东西。 四要有意识地培养生命热情和敢为人先的创造精神。在升学、就业等现实压力下,一些孩子缺乏生命热情,对很多事物表现出冷漠的态度,这不仅与创新精神相悖,而且会直接影响到他们未来的发展。事实上,点燃起孩子的生命热情,就等于给了他以创新的不竭动力。 五要帮助孩子掌握自我矫正不良心态的本领。人的心理状态受外部世界影响很大,尤其对创新人才来说,如果产生了不良的心理状态,其产生的后果影响将更大。因此,一个人能有意识地用多种方式调整不良心态,必要时懂得向专业人士求助,是现代人的必备能力,也是一个人创新人格的组成部分。一场运动、一次团体聚会、潜心读一本书、重新布置一次卧室、与他人的一次畅谈等,都是基础教育可以教给孩子养成的排解不良情绪的方式。 培养创新人才要讲究方法 创新教育是实施素质教育的组成部分,必须纳入基础教育阶段的全程培养之中。 应该承认,目前基础教育面临着教育体制上的缺陷以及社会教育观念的强大压力,实施有效的创新教育有不小的难度。但这并不意味着我们可以不去作为。在当前,加强创新教育,特别需要我们从以下三个方面去努力。 一是大力提倡教学观念的变革。回顾著名科学家成长的历程,我们会发现,小学阶段任课教师的思维方式和授课过程中表达出来的思想,常常是构成这些科技人才后来被称之为科学素养的核心部分,所以,基础教育阶段教师的思维方式和思想,对创新人才的影响不仅是终身的,也是最关键的。 教育改革中,教材、教法的改革固然重要,但更为核心的是课堂中任课教师对授课原则的把握和具体的授课方式,特别是教师整体上的态度,即教学过程中蕴含的基本价值(或者叫做工具伦理),虽然是隐性的,但其影响更为长远。 所以,要培养学生的创新人格,中小学教师都必须厘清如下问题:教育的终极目标是单纯传授前人积累的知识,还是使受教育者获得持续发展的能力?是满足于把真理交给孩子,还是努力尝试着带领孩子去寻找真理?对这些看似抽象的问题,教师做出的不同回答,其实体现了他们对于如何培养学生创新人格特质的意识和路径选择,特别是对于那些具有一定创新潜质的孩子来说,更是具有重要的奠基意义。为此,建议在教师的任职资格考试中和教师的考核体系中,增加对专业价值和伦理认知的测试,从任课教师的教育观念入手,切实发挥课堂教学在创新人才培养中的主体性作用。 二是丰富学生课外社会实践活动,给孩子更多实践、更多方面的自我体验。很长时间以来,中小学阶段的孩子远离了劳动、远离了科学小实验、远离了可以自己动手动脑的活动阵地,课堂之外的体验也变成了风景区、名胜古迹的旅游,甚至是异国的“游学”。昔日热闹的少年儿童小电站、红领巾小火车早已看不见孩子们的身影;麦田、小工厂也成了孩子们不能踏进的禁区。没有实践,没有探索,也就没有创新;靠死读书,靠简单传授,不可能塑造出创新人才。 在这里有两个问题特别值得注意。第一,无论课内课外,都要提倡“问题中心”的教育模式。问题中心强调对于具体问题的认识和分析,强调受教育者的主动探求和在实践中认知,强调教育过程中多种教育内容和教育元素的融合,强调从外到里,从浅至深,从表象达到实质的研究、探索、推理和实践。对孩子来说,这就是研究性的学习,是一种主动的学习状态;对教师而言,这是一种精心设计的引领、辅导,比起简单地告诉给孩子,这种带领孩子的探寻,更艰难,也势必更有效。它会激发孩子探求的兴趣,调动其内在对结果的好奇和期盼,在求索过程中,这种好奇和期盼就会转化为对知识的渴望,当成功欲望和求知欲望紧密结合起来的时候,必定是孩子们学习的主动性最为高涨的时候,也是创造精神和创造力最为旺盛的时候。试想一下,当我们催动了孩子们这样一种学习状态的时候,孩子内在的创新品质将会得到怎样的提升。 第二,需要切实加强中小学生的劳动教育,给孩子们更多一点接触劳动的机会。劳动实践育人,早已是不争的事实,对于创新素养的培养,劳动更是不可缺失的重要环节。劳动给参与者带来的体验涵盖了人的思想观念、心理素质、社会化发展等方面,是人生的必修课,更是创新精神和能力的摇篮。 改革开放前,中小学教育计划中都有劳动课,而且这些劳动课是货真价实的工农业生产第一线的劳动。事实已经证明,新中国自己培养的第一、第二代科学家、工程技术人员,并没有因在基础教育阶段参加了工农业劳动,而影响了知识的积累和智能结构的培养;相反,正因为有了这种经历,才使得这些人胸怀远大理想,长于脚踏实地,做事认真严谨,遇难坚忍不拔,真正担当起了国家创新发展的大任。 改革开放后,教育出现的问题确实相对较为集中和复杂,而且是各种社会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取消劳动课,可能有多种原因,但对于教育来说,育人唯此为大,为什么不能从育人的实际需求出发,以法定课程的形式给孩子们一点接触真正劳动的机会呢?目前一些学校的思想品德课、少先队活动涉及到孩子的部分自我服务性劳动,有时有一些社会公益性劳动,这是远远不够的。从自理开始,逐渐扩大劳动的内容,保证接触到真正的生产性、服务性的社会劳动,是育人的必需,也是培育创新人才的需要。 三是要切实加强中小学生科技教育。学生校内外科技活动日趋衰减,影响到整个一代人的科技素养,这一问题值得全社会重视。过去校园里轰轰烈烈的“红领巾科技月”、“小发明、小制作大奖赛”、各类科技兴趣小组,在很多学校都没有了踪迹;少年宫的航模、舰模、水电、化学等科技专题活动小组,也大多不见踪影。一些校外教育机构,开办的也大多是语文、数学、英语、声乐、舞蹈、书画、主持等项目,与科技有关的内容日渐减少。这其中的原因复杂多样,后果却简单明了,它将直接影响一代人的科技素养和创新素质,并最终对中国的发展带来影响。 当前,特别需要从政策法规上,给中小学生的科技教育给予制度安排上的保证,要通过相关教育法规文件,规定科技教育的内容、形式、评估体系等;要在教育经费上,给科技教育以必要的经费保证和支持,比例要合理,要切实有实际效果;要加大教师队伍中科普人才的培养,通过政策扶持予以保证;要积极鼓励中小学少先队、共青团以及社会各类青少年服务组织开展多种类型的科技活动,为孩子们的科技教育和创新能力的培养搭建更多、更好的平台。 在今天进行创新人格的培养,还应该特别强调孩子们的群体互动。有位小学校长在谈到今天的体育课要把孩子的安全放在第一位时提到,现在很多城市孩子摔跤了都不会手扶地,不会有效地进行自我保护。造成这种现象的原因是孩子们缺少群体活动,缺少在户外的群体活动中形成的身体互动。其实,究其背后,孩子们更缺乏的是精神和心理上的互动。教育不是简单地传授道理,创新教育更不能是生硬的大道理和强迫性的行为要求。创新的素质需要通过孩子们在群体共同的研究性学习中,在共同面对劳动的艰苦和困难的磨炼中,在现代科技的感召和影响中,逐渐凝聚起来。这是对我们现有教育的挑战,也是对每一位教育工作者对国家和孩子们责任心的考验。 (中国青年政治学院党委书记、教授 陆士桢) (原载《人民教育》2008年第8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