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办单位:人民教育杂志  
您的位置:首页 > 理论 > 正文
改革开放30年教育观念的创新
2009-09-27  2009年09月27日  来源:人民教育

  纪念改革开放30周年

改革开放30年教育观念的创新

  ● 郑金洲

  回顾改革开放30年的教育实践,可以看出,基础教育的改革与发展自始至终是与教育观念的更新、教育思想的解放紧密联系在一起的。正是由于观念的先导、思想的先行,才引领教育实践不断摆脱旧有思想的束缚,不断达到一个又一个的新高度,不断贴近人民群众的需要,不断满足经济社会发展的要求。

  教育观念大体上可以分为三个层次,第一个层次是教育价值观,属于最根本的观念,制约着教育的方方面面,素质教育的目的观、教育先行的战略观、教育现代化的发展观都在其中;第二个层次是教育活动观,属于教育观念的中间层次,是教育价值观的表现形态,同时对具体教育实践活动起着指导、支配作用,教育实践的公平观念以及学校活动的校本观念都属此类;第三个层次是教育要素观,涉及学校活动中的课程、教学、学生、教师,对这四个要素的不同认识,直接影响着教学活动、师生关系、课程开发、教师发展等。下面分别从这三个层次来叙述改革开放30年来教育观念创新所引发的基础教育变革。

  素质教育观念:教育工作的主题

  过去30年,对基础教育影响最大的观念是素质教育,使用频率最高的词语是素质教育。可以说,在素质教育观念的引领下,中国基础教育产生了一系列深刻的变化,而且这种变化一直持续到现在,并会延续到未来。正如胡锦涛总书记2006年8月29日在中共中央政治局第34次集体学习时发表的重要讲话中所指出的那样:“全面实施素质教育,核心是要解决好培养什么人、怎样培养人的重大问题,这应该成为教育工作的主题。”

  素质教育观念是在分析批判“片面追求升学率”观念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改革开放之初,随着高考制度的恢复,被“文革”破坏的教育教学秩序逐步进入正轨,重视学习、重视文化蔚然成风。但在这个过程中,基础教育逐渐出现了一种新的动向,那就是过于追求升学率,把升学率作为衡量教育教学质量的唯一指标,为考而学、为考而教的现象较为严重。这种现象的存在,与经济社会对教育的要求不适应,与学生身心发展的需要不适应,与提高全民族素质不适应,制约了教育的改革与发展。在这种情况下,如何进一步端正教育思想、反对片面追求升学率,成为教育工作要着手解决的关键问题。

  1988年10月,在汉语表达形式中第一次出现了素质教育这个词语,当时的《上海教育》刊登了一篇署名为“言实”的文章:“初中一定要注重实施素质教育。”这一词语甫一出现,就引起了各方关注。素质教育作为反映一种新的教育观念、教育理想、教育境界的词语,出现在基础教育舞台上,成为教育实践活动的一种新追求。1993年的《中国教育改革和发展纲要》,虽然没有明确使用“素质教育”一词,但已蕴含相关思想。1999年《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标志着素质教育观念已全面体现在教育改革的实践之中。

  素质教育倡导教育要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反对教育只关注知识的传递和升学率,要求在教育实践活动中,既要着眼于学生知识、技能等的增强,也要着眼于学生态度的养成、体质的强壮、能力的提升;倡导教育要促进学生全体发展,反对仅仅关注少数尖子学生,要将“为了一切学生”作为教育工作的重点;倡导教育要促进学生主动发展,反对“填鸭式”教学、“灌输式”教育,要求把学生当作一个有积极探究精神的个体来看待;倡导教育要促进学生个体发展,反对一味强调整齐划一,要求把创新精神的培养置于突出地位,教育活动中存在学生个性的丰富性、多样性,创新能力才能形成,学生个体的生命价值才能真正受到尊重;倡导教育要促使学生终身发展,反对“用过去的知识教今天的学生,再让他们去面对明天的未来”,要求在过去、现在、未来之间寻找一定的平衡点,让学生在接受知识的同时,掌握学会学习的方法,形成积极的学习态度,提高收集、分析、整合信息的能力。

  素质教育的这些观念,在今天的教育实践中清晰可见,无论是新课程还是课堂教学的变革,无论是学校管理还是教师专业发展,都或多或少地体现着这些观念,自觉不自觉地以这些观念为指导。

  教育先行观念:提高全民族的素质

  从1993年《中国教育改革和发展纲要》明确提出,必须坚持把教育摆在优先发展的战略地位,到2008年,温家宝总理在十一届全国人大一次会议上作政府工作报告时说,要坚持优先发展教育。要让孩子们上好学,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提高全民族的素质——应该说,教育优先发展的战略在党和国家建设中一直未曾动摇过。教育的先导性、基础性得到高度认可和落实。

  这一战略的提出,首先源于教育功效观念的更新、教育价值观念的突破。“文革”中“四人帮”大肆宣扬与夸大“学校是无产阶级专政的工具”、“教育是阶级斗争的工具”,给了教育以毁灭性的打击,不仅否定了教育自身的相对独立性,而且教育与经济建设、社会生产也失去了联系。当时,在许多人的观念中,以为教育仅仅是意识形态的一部分,只与阶级斗争息息相关。

  “文革”后,人们对“教育的性质、任务到底是什么”进行了深入思考,并逐渐认识到:教育具有生产属性,它不仅仅是一个消费部门,而且也是一个生产部门。这一认识的转变,具有划时代的意义,它标志着教育从“阶级斗争工具”的梦魇中彻底摆脱出来,开始步入经济建设的大潮,承担起社会生产赋予它的使命。至于在这一过程中衍生出的教育商品化、教育产业化、教育市场化的观念,并未被普遍接受。

  教育现代化观念:体现了我国的教育意向追求

  1983年10月,邓小平为北京景山学校题词:“教育要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引发了教育界对教育现代化观念的高度关注。1985年,全国教育工作会议召开,时任国务院副总理的万里在会议上的讲话将人们关注的焦点引向了教育观念的变革。他谈道:“我国陈腐的传统教育思想和教学方法,可以说是一种封闭型的教育思想和方法。教育内容是固定的、僵化的,教育的任务就是灌输这些内容,不能稍加发挥,不能问个为什么,更不能怀疑,考试按固定的内容和格式照答就行,把学生引导到追求高分数上去。这种教育思想和教育方法培养出来的人才,只能是‘唯书’、‘唯上’,必然缺乏创造性和进取精神。”在这一会议精神的指导下,教育界展开了一场教育观念的大讨论。 

【字体:】【打印】【发表评论】【推荐{ 编辑:程荣}

相关文章

2010高考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