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技型农民” 将教育实践与教育实验、教育实践与教育研究高度地结合起来。 叶圣陶先生说,教师是农民,而不是工人。教育要“顺其天性而育之”,要培养富有个性的人才,而不是“模塑”别无二致的“标准件”。李老师也常常以“农民”自喻。 她说:“我不是农民,却是一个播种者;我不把谷子撒进泥土,却把另一种金色的种子播在孩子的心田上……”“我以为农民的耕作,则对教师有更深一层的启发。农民,首先是一个播种者,为了种子的发芽,早已把土地深耕细作,施好底肥;为了种子萌发,培育好土壤。应该说农民的劳动,对今天的教师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是很有借鉴意义的。”于是,“我像农民忠实地守着自己的园地,不断地耕耘,不断地播种,不断地收获。泥土般的气息,稻谷似的芳香,仿佛又有清粼粼的河水流淌,让我享受着田园诗人一般的纯净与甜美……”③ 李老师是典型的“科技型农民”,是“田野的耕作者”,也是“庄稼的实验者”。她的每一步行走、每一点耕耘都有着很高的“科技含量”。这既源自于她对理论的学习、消化、吸收,也有批判和超越,更得益于她日益清晰、不断深化的教育实验意识和教育实验行为。无论是语文学科的“情境教学”,还是其后的向各科渗透和延伸的“情境教育”,或者是她曾一度“集中攻关”、钻之颇深的“情境课程”,都形成了独具个性的实验方法,建构了日臻完美的实验体系,结出了值得推广的实验成果。 在李老师那里,“实践——实验——研究”不分彼此。以一个“镜头”为例:有一次,她带着孩子们到城南郊区观察挤奶前的奶牛。这既是她引领儿童到“蓝天下的学校”,读“三百页大自然的书”的实践活动,也是“野外情境课程”实验的一个有机组成部分。“你站在桥上看风景,看风景的人在楼上看你。”李老师也在“看”着看奶牛的孩子们,揣摩、体会、感悟他们的观察角度、心理和方法,研究他们在优选的情境中进行学习的特点、优势。其实践过程实际上就是她的实验与研究的过程,反之亦然。这可以称之为“实践着的研究”,或者“研究着的实践”——“研究型实践”。 尽管学术界对李老师的理论成果推崇有加,但她却一直以“农民”的方式生活。1986年,中央教科所开设一个全国拔尖教师培训班,她放弃了这个宝贵的学习机会,因为那时她所领衔的整体改革刚刚起步,决心从新的实践当中学,从做中学。原国家教委副主任柳斌说:“我们的教育科学研究工作者绝对不要只是坐在图书馆里,关在自己的房子里,只是去翻书本。”④ 华东师范大学教授杜殿坤先生说:“‘在职研究’是一条既经济又可行的途径。”⑤ 李老师正是这样,她永远扎根、栖居和躬耕“在希望的田野上”。 灵巧的织锦人 将经验的抽象概括和理论的整合建构高度地结合起来。 这里所说的“织锦人”有两层含义:一是“缫丝工”,二是“织锦人”。 李老师十分善于对自己丰富有效的实践经验进行“萃取”——抽象概括。相当多的一线教师拥有好的经验,却不善于从经验的“茧”中抽出“丝”来,最终为“茧”所缚,痛失了很多进一步提升自我教育品质的良机。李老师善于在实践中找“感觉”,但绝不仅仅停留在“感觉”层面上,而是习惯于上升到理论思维和逻辑思辨层面,对这些“感觉”——经验进行沉淀、澄清;在这一过程中,其教育思想的“理智深度”也日益增加。 在此基础上,李老师非常重视构建自己的教学模式,重视构建自己的理论体系,而这些被誉为“具有中国原创性的教育理论体系和教学实践体系”。查有梁先生把教育理论分为三类,即经验性理论、建构性理论与原理性理论。李老师兼而有之。在较早阶段,她便在后两种理论上有所建树或突破。1980年前后,她就相继概括出创设情境的六条途径,即以生活展示情境、以实物演示情境、以语言描绘情境、以图画再现情境、以音乐渲染情境、以表演体会情境。这其实就是对情境教学操作模式的自觉建构。后来,此种建构性理论得以不断丰富和发展。在研究进入“情境教育”阶段时,她便致力于确立“基本模式”:拓宽教育空间,追求教育的整体效益;缩短心理距离,形成最佳的情绪状态;利用角色效应,强化主体意识;注重创新实践,落实全面发展的教育目标。而到上世纪90年代中期,她则明确提出了情境教育的四大基本原理,即暗示诱导原理、情感驱动原理、角色转换原理和心理场整合原理,进入了(情境)教育理论最为基础、最为核心也最为本质的层面——原理的层面,在国内基础教育界,很少有人像她那样建构和拥有真正属于个人的“原理性理论”。 北师大教授裴娣娜认为,情境教育“是一个有中国特色的教育实验研究范式:感性概括——规律揭示、理论建构——成果深化、推广。”⑥ 李老师就这样织出了情境教育的实践与理论的美锦! 诗人工程师 将热情的、富有诗意的“实际工作”和严谨的、具有个性学术规范的实验研究、理论研究高度地结合起来。 “我们可以按照各自的专长将教育家具体划分为教育思想家、教育理论家、教育实践家、教育事业家等。”⑦ 李老师至少兼具“教育理论家”与“教育实践家”两种“身份”。作为“教育实践家”,她还是一位“多情的诗人”,有人说情境教育有唯美主义倾向,这未必正确,但她追求工作与事业“如诗如画”的境界则是不错的。她在浪漫的诗情之中,还蕴含着理性的清醒与冷静,蕴含着科学的审慎与缜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