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斯洛认为,自我实现者“每一个既是诗人,又是工程师;既是理性的,又是非理性的;既是孩子,又是成人……”李老师正是一位“诗人工程师”,有许多事例足以说明她作为“工程师”一面的优秀品质: 上世纪80年代初,上海名师到南通观摩学习,她如实展示原生态的教学实验过程。“我认定课就是要‘真’,我连预习都不进行……因为我觉得孩子去预习课文,尤其是中低年级的孩子,上课时就会缺少新鲜感。”在试图将情境教学向数学学科拓展的时候,“我又十分警惕千万不能因为害怕情境教学不能在数学中得到拓展而牵强附会……一定要遵循这门学科自身的规律,而不能削足适履。”“全国情境教学——情境教育学术研讨会”召开之前,有专家提醒她,总结报告“最好能从‘问题的提出’、‘理论假设’写起”。她说:“我肯定不这么写,因为当时实验没有这么做,根本没有理论假设,我还是照实说来为妥。” 李老师说自己的研究并不“合规中矩”。一方面她确实没有以一种现成的、先验的学术研究或理论表达的范式来牢牢“套”住自己实验探索的手脚,没有画地为牢;另一方面学术或理论规范从来不是一成不变或者千人一面的,它既给不断变化、改革与发展“预留”了较大的空间,也允许、鼓励研究者创造和表现出具有“这一个”(黑格尔语)特征或色彩的思维与话语方式。尽管如此,几乎在研究的一开始,李老师就体现出教育研究特别是教育行为研究必要的、基本的规范性,她的第一篇论文今天看来仍然具有一定的学术典范意义(一、以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为前提;二、以引导学生积累感知材料为基础;三、以启发学生积极思维为重点;四、以训练学生语言为手段)。既“入乎其中”,也“出乎其外”,她的“学术行走”本身就烙刻着“诗人工程师”的清晰印记,尤为凸显了作为“工程师”的建构性、严谨性与创造性。王策三教授称李老师“是一位卓越的教学实验工作者”;刘力说,李老师使我们开始思考教育实验应该有怎样的规范和方法,为我国教育科学研究提供了一种很好的范式⑧。 执著的掘土机 将研究视域的拓宽与研究深度的掘进高度地结合起来。 30年来,李老师以她的实践与研究谱写了气势恢宏的“三部曲”:情境教学——情境教育——情境课程。经过了一个自我探索、受外语教学的启发,生成情境教学,拓展为情境教育、聚焦于情境课程,通过聚焦,不断掘进、优化儿童学习的过程。 这之中有两个因素直接促发了情境教学的生成:一是李老师自发的摸索,她为孩子们编“j、q、x真稀奇,就是不愿和u做游戏”的顺口溜;带孩子们去找春天,做“种子发芽”的科学观察;她说:“一个造句,在学生脑海里就显示出一幅图画。”⑨ 这些都是开始情境教学之前的事情。不久前她的几个上世纪60年代的学生聚会,都说“李老师教我们时用的就是‘情境教学’的方法”。就李老师个人而言,情境教学的探索由来已久。二是受外语情景教学的启示。她认为,情景教学“不仅可以是外语教学的方法,同样也可以成为中国孩子学习母语的好方法”。“金风玉露一相逢,便胜却人间无数。”这两者的“相逢”,自然而然、水到渠成地生成了“胜却人间无数”教法的情境教学。 发展到一定阶段后,李老师不满足于语文一科的改革,将之拓展到小学各科,顺乎自然地提出并着手实施“情境教育”。其后她又有意识地进行情境课程的实验,相继在学科情境课程、野外情境课程等的开发上开展了一些工作。由面到点,将情境教育聚焦于情境课程,既有利于“集中优秀兵力”攻坚克难,也策应乃至引领了新一轮课程改革。 不久前,李老师又成功申报“十一五”国家重点课题“情境教育与儿童学习的实验与研究”。这既是对以往实验与研究的填补,也是对情境教育更深也更具新意的掘进。她就像一部执著的掘土机,在情境教育的广袤原野上向远处和深处奋力开垦! 李老师的教育教学生涯其实就是一个充满理智挑战和理智探险的研究生涯。为此,我们还可以作出更多的比喻: 文化的使者——将儿童与知识、社会,文化与教育,中、外教育思想等高度地结合起来。郭振有说她“融会中西,植根本土”⑩。她始终立足于民族文化的肥沃土壤,同时又汲取了西方教育思想的精华,特别是建构主义学说和情境认知的理论,博采众长,自成一家。正因此,她才能“在世界尖峰教育论坛上,为中国教育赢得足以自豪的话语权”。 首席执行官——将个人的实验与研究和团队的实验与研究高度地结合起来。李老师说:“要办好一所学校,就要带出一支队伍。”30年来,她为南通师范第二附属小学,也为南通小语教学界带出一支队伍。这是一个研究共同体,李老师则是“首席执行官”。他们在课题研究中行动和成长,先后研究了“八五”课题“运用情境教学,全面提高小学语文教学质量”、“九五”课题“运用情境教育促进儿童素质全面发展的实验与研究”、“十五”课题“情境课程的开发与研究”,目前正在研究“十一五”课题“情境教育与儿童学习的实验与研究”。新时期,教师群体发展呈鲜明的社会生态取向,李老师为学校和区域教育社会生态的优化做出了重要的贡献。 个人史专家——将“做事”与“叙事”高度地结合起来。在李老师较为宽广的研究视域中,个人的教育行为有着较大的“占比”——“以自己为对象研究”,研究自己,是她从事教育研究的一个重要特点。怎样行动,就怎样言说,叙事研究是李老师最为成功的教育研究方法之一。正因此,她不仅创造了,而且也为我们存留下来极为丰富的教育精神财富。国内相继有人开始关注和研究“李吉林教育人生”,对此,李老师本身就是最大的研究者、集大成者;或者说,她是关于“李吉林个人史”的一位成绩卓著的专家,这也为广大教师的自我教育和专业成长提供了一个极好的镜鉴…… 注释: (1)(2)(3)李吉林:《情境教育的诗篇》,高等教育出版社2004年9月第1版。 (4)柳斌:《柳斌谈素质教育》,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1998年9月第1版,第536页。 (5)李吉林:《李吉林文集》卷一,人民教育出版社2006年4月第1版,第1页。 (6)(8)(10)裴娣娜、刘力、郭振有等在2006年5月,由中国教育学会、中国教育报刊社、人民教育出版社和中央教科所联合举办的“李吉林教育思想研讨会暨《李吉林文集》首发式”上的发言。 (7)孙孔懿:《论教育家》,人民教育出版社2006年6月第1版,第36页。 (9)李吉林:《李吉林文集》卷五,人民教育出版社2006年4月第1版,第6、8、13页。 (原载《人民教育》2008年第13—14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