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78年春回大地,万众一心建设四个现代化,改革教学、提高语文教学的质量和效率成了我们的急切愿望。我从自己的教学经历中早已深刻地认识到学生读写能力的养成不能单纯靠听讲,而要依靠在教师的讲授和引导下自己动脑动口动手去练。注入式、满堂灌的教法必须改革!怎样改呢?我当时所能想到的就是“精讲多练”。“精讲多练”其实是当时普遍被认同的口号,我只是认认真真地去落实罢了。我给自己做出一项规定:每堂课上,我的讲和读一般不超过25分钟,保证学生自己“读写想议”的时间不少于20分钟。这就必须提炼和压缩自己的讲,做到少而精。实践的结果,在当年的高考中便初见成效。我据此撰写了《怎样讲得精些》一文,文中提出吃透教材、了解学生是精讲的基础;提出“一网打不尽满河鱼”,教一篇课文要把教学目标定得单纯些;讲解以少胜多,繁琐总要走向繁琐者愿望的反面;等等。1979年此文在山东省拨乱反正后第一次召开的中学语文教学研究会上作了交流,“精讲多练”的经验获得好评,一些地市随后进行推广。 精讲多练,是一大进步,然而所练的内容主要是熟读课文与复习巩固当堂所教的“双基”(基本知识与基本技能),这与培养能力仍有差距。1980年我开始学习国外的一些现代教学论,联系现代化建设对创新型人才的需求,认识到我们的教学目标只强调“双基”是不够的,必须在加强“双基”教学的同时注重发展学生的能力(核心是思维能力)。本着这一认识,我在教学的各个环节想方设法引导学生充分动脑,使他们在掌握知识技能的同时把头脑训练得更加聪明,这种做法见效颇快。我及时总结经验,写出《在语文教学中发展学生的思维能力》一文,总结了在各个教学环节中如何培养学生思维能力的具体做法。例如解词环节,采用由源及流(理解词义的来龙去脉)、新旧联系(由已知引向未知,学新知巩固旧知)、根据上下文选择义项等做法;正字不是死记,而是在教给一些文字学基本知识的基础上运用推理、联想等方法。 这之后,省、市的语文教研活动多了,教学研究的期刊多了,学习和交流使我进一步认识到激发学习兴趣和培养自学能力的重要性。于是我的教学在原有基础上列出了四个努力目标:努力激发学习兴趣,努力加强双基教学,努力培养自学能力,努力发展思维能力。教法也随之不断改进,根据所教内容和目标,灵活运用讲述、自得、示例、讨论、练习等五法。 1987年秋,学校委派我总结教学经验,我汇集各科老师的教改经验写成《坚持四个努力 推进教学改革》一文,学校受到表彰,被评为“山东省教学改革先进集体”。 进入上世纪90年代,语文教学界越来越热闹了,各种名目的研究会,几步、几字的种种新潮教学法,“语文知识为中心”、“思维训练为首要任务”等等高论纷纷出笼。公开课上流行满堂问答的方式,一篇课文学过,笔记本里留下的除了几个字词,就是作者、背景、文体、段落层次、线索、中心、写作特点之类,而对于课文的语言学生仍然是生疏的,尤其对课文中精妙的地方不能领悟、熟读、吸纳。与此同时,在应试教育的强大压力下,在标准化试题的指挥棒作用下,一般学校大搞题海训练,拆文章为习题,变读书为做题,好像这就是提高学生语文水平的捷径。 在这种热闹面前,我的主意是:既不可拄着自己经验的拐杖一年年徘徊,也不可把自己一年年的实践当作一场梦幻或儿戏,而去轻信别人的高论。我始终不放弃讲述法,同时也十分注重采用自得、讨论等方法引导学生主动积极地探求知识。我认为,以为用讲述法就是“老路子”的看法是片面的,教师的真才实学主要是通过讲述法教给学生的,问题在于怎样把讲述法用好。我以为各种教法的运用,其灵魂在于带领学生领会课文的精彩美妙之处。只有这样,才能把课文学得津津有味,才会养成对语言的敏锐感觉,才会真正地提高语文素养。 有的老师问我:“你教的学生高考成绩那么好,复习辅导有什么经验?”我如实相告,我向来作业布置得不多,主要是朗读、熟读、背诵课文,体味语文精彩句段,预习下一篇课文。直到毕业班复习备考,我总是到最后两三个月才进行各种题型的答题训练。对于两年结束三年课程、疲劳训练、题海战术那一套,我一向拒绝采用。他们听了没有相信的,以为我说的一套,做的是另一套,其实我哪有另一套啊。 统算起来,我共教语文43年。回忆起来,43年的追求只有一个,就是怎样把下一堂课上得好些。一路走来,总在学习、思考、改进,不曾有过停顿,也很少有轻车熟路的感觉。我坚持认真、踏实,我相信勤能补拙。我是个头脑迟钝、笨嘴拙舌的人,在语文教师这个难干的行业中能有所前进,靠的就是这两条。 永无休止地汲取 我根据多年的观察与分析,相信在制约教学质量与效率的诸多因素中,最重要的是教师的素质。 语文包罗极广,以语言为核心,包括语言、文字、文章、文学、文言文等多种文化元素。其中每个“元素”都包括丰富的知识和相应的能力。做一名语文教师,有多少知识有待我们去掌握,有多少技能有待我们去练就啊!做语文教师不仅要有专业知识水平,还要有作为一个文化人的整体素养。一个素养高的老师,凭着自身思想文化品格和学力在整个教学过程中的全方位的辐射和渗透,凭着自身对语文学科性质、目的、任务的深刻理解和整体把握,不但讲课的内容精要而丰满,分析问题深入浅出,左右逢源,而且言谈举止时时表现出高尚的人格、高雅的情趣、强大的人格魅力。这样才能自然而然地引导学生在精神文化的境域中不断追求,走入令人心神向往的美妙境界! 对于这种境界,我心向往之,但终不能至。不过我并不遗憾,因为我确实付出过坚持不懈的努力,我把备课作为进修,把所涉及的知识拓宽加深;我挤时间完整地读了一些古籍和中外名著;我涉猎其他人文学科,扩大知识面;我经常练朗读、背诗文、练书法、唱歌拉琴,永葆健康的生活情趣;我还经常动笔写点东西…… 当然,要坚持好业余进修是很不容易的。1979年,由于全组老师要求进修业务的呼声很高,愿望强烈,我自告奋勇担任集体进修的主讲人,每周用半天时间系统讲授古代文学与古汉语,组织研讨,直至定期出题考查。我虽在上学期间学过这些学科,但在那年代所学十分粗浅,要给全组老师做深入细致的讲解,自己必须搜集资料,重新学习;我又连年教一文一理两个毕业班,任课时数是全组最多的。更要命的是身边有一个患精神病的女儿,给我造成极大的家庭负担与精神痛苦,我常被搅得焦头烂额,心力交瘁,长期睡眠不足,体力透支,体重降到了40多公斤,并且开始出现了高血压、心绞痛。但一连4年多,我还是坚持下来了。这4年多虽说是带领全组进修,其实受益最大的是我自己。正是这艰难的一段坚持,给我打下了一点点基础,使我的文言文阅读能力有了提高。这一切,都是为了做一名合格的语文教师,同时也是为了做一个力求摆脱愚昧的人。 如今人到晚年,回顾一生遗憾不少,而其中最大的遗憾是,书读得还是太少、太少了。 两块核燃料 中国人的婚姻里,有一些人是“先结婚后恋爱”,我同语文教学的关系,有似于此。当初它只是始料未及的命运安排,后来成了酷爱的事业。1984年,领导要我担任学校的教务主任,当时我提出了一个条件:“我不能脱离教学第一线。”以后不论工作任务多么繁重,我都没有离开讲台。因为我太爱教语文了。 我的心中溢满了爱。一爱心地纯洁、聪明活泼,带着满身朝气的学生。他们是国家和民族的未来,我们理想之所寄。越是同他们打成一片,就越能发现他们的可爱。 二爱文质兼美的名家名篇、优秀时文,篇篇金相玉质,美不胜收。含英咀华,其乐无穷,令人爱不释手,废寝忘食。 用美文奇文这些人类文化结晶去感动可爱的青少年,引领他们去探寻和领略诗文中的人情之美、自然之美、艺术之美、逻辑之美、语言之美,这难道不是人间的美事吗!意识到这一点,语文教师就会有诗意的生活。意识不到这一点,天天只有备课、上课、批作业、阅试卷,特别是改作文,枯燥乏味,那样的当语文教师,真是苦死了。 1986年我给山东省中语会提交了一篇论文,题目是:《以鉴赏的态度批阅学生的作文》。提出批阅作文的注意力应主要放在发现和赞赏上,教师要努力发现并赞赏学生作文中的优点、进步点、闪光点。能做到这一点,就得对学生有足够的爱心。写作是呕心沥血的事,即使是态度不十分认真的学生,要完成一篇作文,也得费一番脑筋。学生交上作文时,总希望自己的努力能得到肯定,希望自己的用心良苦处有知音者,如果能从眉批、符号和评语中感到老师的热情鼓励,看到自己的优点和进步,体验到成功——哪怕是小小的成功的欢乐,也会增加学生写作的兴趣和信心。 面对错字连篇、字迹潦草、语句不通、条理不清的作文,动气发火也许是人之常情,每遇此景,我有个习惯:见文思人,想想写作文的那个孩子的可爱之处,想想他的写作基础,想想“让每个学生都抬起头来”的教育追求,这样一想,就有了尊重爱护学生的感情,就能从实际出发调整鉴赏的标准。荒草地里有一朵小花也要培植,烂苹果里有一口好肉也不抛弃…… 总之,爱生、爱文,是语文教师的内在精神动力。这动力旺盛而持久,就像两块核燃料。 作者简介:薛相畴,又名薛向畴,1936年出生,浙江象山人。曾任教于山东省北镇中学。语文特级教师,全国教育系统劳动模范,曾荣获“人民教师”奖章,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曾任山东省中学语文教学研究会一、二、三届理事。在省级以上报刊发表过论文30余篇,参与编著书籍8本,另编著有《诗词平仄浅说》。 (原载《人民教育》2009年第6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