班主任喜欢参与案例式的培训,读案例解析式的书,是因为班主任每天面对的班务工作就是由一件件具体的事组成的,化解这一件件事情中蕴藏的矛盾,考验着班主任的心理素质和教育能力。《精神家园共营造——班主任与每个班级》这本书,给我们提供了一个个生动的案例,作为班主任,每一件事都是这样似曾相识,读着案例的作者解决问题的记述,也不由得回忆起自己当年是如何处理此类问题的,思考假如自己遇到这样的问题该如何处理。深深佩服这些优秀教师高明的教育手段的同时,再去读一下后面主持人和优秀班主任、专家学者的问答,突然间发现自己的思路、自己对矛盾的洞察和体悟更深刻了。 这卷书是围绕着班主任和不同类型的班级展开的,涉及到“差乱班”、“优秀班”、“新接班”,等等。这使我想到:一个优秀的班主任首先应当对他的班级有一个整体的分析和认识,看清楚这个班级构成的主体和文化上的主流,这对班主任从整体上设计班级的管理和推进策略非常重要。“差乱班”、“优秀班”、“新接班”、“寄宿班”、“外来务工子女班”,很明显都有着整体性的特点,比如“让我们有尊严地活着”这篇案例,作者明确地抓住了存在于本班的一个普遍问题——作弊,并把“抓作弊”作为整顿班级风气的一个切入点,通过一次有力的演讲的震撼效果,促进了一大批学生的觉醒,起到了初步的教育作用,有力地营造了本班“自尊、自爱、自强”的班级文化。当然,一次演讲不能毕其功于一役,但是它毕竟预示着一个新起点,而班级文化氛围一旦形成,必将对班级成员产生长期的影响,即便有个别学生一时没有改变,相信在长期的文化约束和熏陶下,他们会逐步改变。 班主任在重视班级整体分析和认识的同时,一定要重视对每个孩子的分析和认识。我们都知道,每个学生都是一个鲜活的个体,问题的成因也会各不相同,只有找到他们各自问题的根源,才会有恰当的解决办法。一个务工人员子女班,学生各自的特点也会千差万别,案例中小亮的遭遇尤为悲惨,从而使他形成了倔强而又孤僻的性格,但这不是每个务工人员子女都有的特点,就需要班主任用独特的方式来解决。我们看到班主任了解到小亮有绘画的特长,就安排他设计板报,使他赢得了自尊,进而改善了同学关系;我们也看到,由于老师对小亮真实的内心感受缺乏了解,又是搞捐赠,又是感恩教育,却没有真正触及他的内心,反而让小亮更加反感。这一正一反的两件事,告诉我们对于学生个体的分析认识是一个细致的工作,只有找准了产生问题的真正的根源,才可能顺利地解决问题。 在优秀班的那个案例中,作者说:“优秀是一个过程。”其实仔细想一想,教育就是个过程,因为学生的成长就是个过程。我们看案例总有一个局限性,案例往往描述的是教育活动中的一个阶段,相对整个教育活动而言,甚至可以只看作一个点。所以,这本书中的案例几乎都是在疑问中结束的,虽然通过某种方式解决了一个问题,但是很快另一个问题就出现了。这就是教育,这就是学生成长的过程。 读罢这本书,我非常感动,因为没有一篇案例是以教师的“全胜”来结束的,这无疑让我身在其中地感受到了教育的艰巨。正如专家在评论中所说的:还需要一个支持系统。每次教育活动之后,都应当意味着班级教育系统的进一步完善。这也正是班主任应当努力的方向吧。 (隗金枝 作者单位系北京房山中学)(原载《人民教育》2010年第2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