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班主任在培训中成长 ——2007年全国中小学骨干班主任国家级培训侧记 2007年12月,在北京师范大学校园里,记者见到了参加小学骨干班主任国家级培训的巴潘。 “这是我第一次来北京,第一次参加班主任培训。”这位身着民族盛装的藏族女教师高兴地说。在所有培训学员中,巴潘是路途最远的。从她的家乡日喀则出发,先坐汽车到拉萨,再经青藏铁路乘火车,辗转5天才到北京。也就是说,她往返一趟的时间,几乎和培训学时一样长。因为珍惜这难得的机会,巴潘每天都很努力。“我的同事们都没接受过班主任培训,出来以前校长告诉我,一定要多听多记,多带一些资料回去。” 和巴潘一样,参加这次培训的,都是各省、市、自治区的优秀班主任。从2007年11月开始,小学、中学班主任各100名,先后分做两批,分别在北京教育学院和北京师范大学进行为期10天的培训。能够从全国400多万班主任中脱颖而出,他们同样是幸运的。要知道,作为最高规格的班主任培训,这可是教育部建国以来的第一次。 而对于更多班主任来说,这颇具示范意义的“第一次”,也寄托着他们的期待。怎样以培训为契机,让全社会重视班主任,让教师甘做班主任,让班主任的工作更科学?带着问题,记者走进培训现场,走近培训专家和学员,记录下了他们关于培训的思考与感悟。 一 相比于各地的班主任培训,这一次国家级培训有点“姗姗来迟”。2006年暑期,教育部师范教育司推出了“全国中小学班主任培训计划”,明确规定:“建立中小学班主任岗位培训制度”,今后凡担任中小学班主任的教师,“均需接受不少于30学时的专题培训”。随即,从各教育行政部门到相关机构,班主任培训如雨后春笋,竞相开展。 在这一背景下,经过充分酝酿后启动的中小学骨干班主任国家级培训,就像是提供了一份参照范例,起到了适时的规范和引导作用。 2007年7月,各省级教育行政部门接到通知,选送学员参加2007年中小学骨干班主任国家级培训班。除了强调培训对象是“获得省级(或地、市级)以上表彰的优秀班主任”以外,通知中还特别说明,“每期集中培训10天”,“培训经费由教育部统一支付”。 这些明确而细致的规定,体现了主管部门的重视。从一些前期准备中,人们也感受到培训的务实、认真。“一拿到学员名单,我们就把培训要求发下去。每个学员报到前,先要完成这几项作业:撰写3个教育案例,提交职业生涯回顾,列举教育实践中的热点、难点。”北师大的王侠老师告诉记者。在北京教育学院,培训负责人陈爱苾老师给每个学员寄去两本参考书——《班主任实践智慧操练》和《班主任工作培训读本》,报到时还要测试,这也让大家不敢怠慢。 显然,培训者希望通过这样的“预热”,为学员们奠定一个认识基础,尽快地适应培训。然而一开始,大家对全新的培训方式还是不太习惯。 回想第一天上课的情形,来自四川的学员石榴忍俊不禁:“专家一开讲,我们赶紧拿出纸笔,准备把讲义一字不漏地抄下来。”没想到,王侠老师却告诉他们:“不用记笔记,只管认真听讲、用心思考就行了。”石榴有些半信半疑:“好记性不如烂笔头,不写下来过后就全忘了。”可是一天的培训过后,她惊奇地发现,课堂上的一切似乎都历历在目。“专家总是把理论蕴含在故事中,还穿插了许多有趣的小测验、小游戏,让我们在合作、互动中学有所得。” 虽然未能亲历其中每一个环节,但是透过培训课程的设置,记者也感受到它的独具匠心之处。 首先,培训内容的系统性,是其他培训难以比拟的。教育部规定的“班主任工作基本规范”、“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班级活动设计与组织”、“班级管理”、“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以及“相关教育政策法规”等6个培训模块,被各有侧重地安排在十几个教育专题中进行,有些内容还根据实际需要做了适当拓展。 其次,培训形式的灵活多样,凸显了实效性。这次培训既有专题讲座、理论辅导、课题研究、案例分析,又有参观考察、反思体验、课件制作、模拟演讲等,更注重学员的参与和体验。“同时在培训中,我们也有意识地增加了学员之间的交流研讨。他们都是优秀班主任,个个像蕴藏丰富的金矿。”北师大的管琳老师介绍说。 尤为难得的是,借助国家级培训的平台,培训者集中了一批国内一流的培训师资。其中既有林崇德、董奇等著名教育专家学者,又有刘彭芝、刘永胜这样优秀的学校管理者,还有魏书生、任小艾等贴近一线的模范班主任。 “这简直是一次头脑风暴,每一天都在经历着精神的洗礼和观念的冲击。”一位学员赞叹。在10天时间里,他们白天培训,晚上还要撰写学习心得、组织交流研讨、修改教育案例,日程安排得满满的。在学员手中的培训指南里,详尽地介绍了北京的名胜古迹,但实际上,他们既没有时间参观游览,也无暇走亲访友,完全沉浸在培训中。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