班主任的培训需求是班主任在自身专业发展中感到某些欠缺,并在班主任培训过程中主动诉求,力图获得满足的一种内心状态。其中既包括培训内容、培训形式等方面的具体要求,也包含了班主任对培训工作的愿望和意见。班主任的培训需求不是凭空产生的,它应基于班主任教师在具体教育教学过程中的问题。同时,班主任的培训需求又是对以往班主任培训工作的主观评判。 班主任的培训需求是班主任工作的立足点,他们在培训中的主观诉求是什么?他们对培训的内容、形式有哪些具体要求?他们通过培训最想解决哪些实际问题?对于这些相关信息的了解,是制订班主任培训方案的主要依据,也是决定培训效果的重要因素之一。 本文以北京市中小学骨干班主任培训为研究个案,力图解析班主任培训工作中的主客观需求的内容,进而对两者之间从冲突到整合的实践路径做一尝试性探究。 冲突与整合:班主任培训的主客观需求 北京市中小学骨干班主任培训,是北京市小学骨干班主任及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教师上岗培训项目的子项目,其主要目标是在2005年至2010年间为北京市中小学培养600名骨干班主任教师,加强北京中小学德育教师队伍建设,适应首都教育发展的需要。 作为承担此次培训任务的专职机构,在这项培训工作进行中,我们对班主任的培训需求给予了高度关注。培训开始前,我们通过电话访问的形式,广泛征询学员们对培训形式、培训内容以及相关事宜的意见和建议。培训期间,我们也通过学员访谈和召开调研会的形式,进一步了解班主任的具体培训需要、班主任工作中的困惑和主要问题。我们发现,班主任在培训中的需求可以概括为以下几方面内容: (一)多数班主任都能从专业发展高度认识班主任培训的意义,希望得到更多学习机会。 (二)强烈关注培训的实效性和可操作性,希望培训的内容贴近自己的教育实际。 (三)希望以问题为中心组织培训教学,给予有效的、具体的问题解决策略。 (四)反对单一的以讲授为主的教学模式,主张采用灵活多样的教学方法。 (五)希望个人的能力在培训中得到充分展示,自身的教学经验能充分得以挖掘。 (六)培训学习与日常工作之间的冲突严重,希望能化解两者在时间和精力上的矛盾。 看得出,班主任上述的培训需求具有很强的主观性,反映了他们对班主任培训的主观愿望,一定程度上也折射出当下班主任培训存在的突出问题,集中反映了班主任培训所面临的主要矛盾,从本质上看,也是班主任主观需求与其专业发展客观需求之间矛盾的集中体现。在培训实践中,我们在关注班主任主观需求的同时,也必须考虑其专业发展的客观需要。 班主任培训的客观需求,就是教师在个人专业发展中必须具备的基本素养,是个人知识结构中必须具备的条件性知识,即完备的教育理论知识和心理学知识。只有以这些与教育实践活动息息相关的知识为基础,掌握了解和研究学生的实践技能,教师才能根据学生的心理特点,依据教育规律,对复杂的教育情境做出正确判断,因材施教。 作为一种专业性的培训活动,班主任培训必须具有较强的科学性和前瞻性,符合教师专业发展的一般要求。对新形势下班主任专业发展的内容有科学、准确的把握。要在教师专业发展的大背景下,观照班主任培训的理念、内容、途径与方法。班主任培训的客观需求集中体现在培训理念的制定、培训课程的设置、培训方式的选择上。因此,培训实施者水平的高低,就成为班主任客观需求的重要影响因素。一个合格的、高效的培训者,首先要保证其所确定的班主任客观培训需求的合理性和科学性。在班主任培训需求的问题上,既不能置班主任教师的主观需求于不顾,在培训内容和具体途径上我行我素,又不能一味迎合班主任的主观需求,失去作为培训工作设计者的正确判断力,而应该在确保培训科学性和合理性的同时,兼顾班主任教师的意见和建议,将班主任培训的客观需求与主观需求有机整合。 在具体的培训理念上,整合班主任培训的主客观需求,必须做出“授人以渔”还是“授人以鱼”的价值选择。我们可以做这样的一个类比:一个优秀的班主任就好比一个出色的医生。好的医生应该既熟知药理、病理,又具有丰富的临床经验,而不应该只会背药方。一个医生需要懂得药理和病理,才能在各种疑难杂症面前做出正确诊断,对症下药。否则,即便他背会了大量药方,他同样无法应对复杂的临床病症。因为缺少了药理和病理的知识支撑,患者的病症稍有改变,他们背下来的药方就毫无用处。同理,一个优秀的班主任应该懂得教育规律和学生的身心发展特点,加上丰富的教学经验,才能够创造性地根据学生的问题类型,开出自己的教育良方。不懂得药理、病理,只会背药方的医生是蹩脚的医生,而只有零散的教育实践经验、缺少教育理论知识积淀的教师,也不可能成为优秀的班主任。 目前,以问题解决为中心的培训模式颇受教师们欢迎,有些教师甚至提出:“不要给我们讲理论,就给我们解决问题的具体方法。”他们不想知道药理、病理,只想要治病的药方。基于以往班主任培训中形成的理论与实践脱节、坐而论道、缺少可操作性的现实问题,这样的要求似乎合情合理。通过对具体教学和管理问题的解决,班主任们的确找到了对症治疗的特效药。但是,教育情境是复杂多变的,一成不变的药方,怎能应对纷繁复杂的教育情境和千差万别的教育对象? 一些班主任培训机构或主管部门,摈弃了自己作为教师专业发展和继续教育设计者、把关人的角色,未能从教师专业发展的宏观视野去设计培训内容和模式,一味迎合班主任们的主观需求,由此衍生出了“点子大王”式的培训专家和“支招儿”式的速成培训模式。 新时期的班主任必须是一个研究者,一个具有强烈问题意识和独立开展教育研究能力的研究型教师。一个优秀的班主任不应该只掌握一些抽象的、单一的教育教学技巧,不能生吞活剥地、机械地去照搬别人的经验和管理方法。 无论是培养出色的医生还是造就优秀的班主任,都不可能寄希望于速成的秘籍或所谓的高人点化。靠背药方不会培养出真正出色的医生,同样的,见木不见林的技艺之学同样难以成就优秀的班主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