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办单位:人民教育杂志  
您的位置:首页 > 管理 > 正文
班主任专业化的困境与实践路径
2009-09-23  2009年09月23日  来源:人民教育

  4. 班主任工作的内容日趋多元化。

  班主任的工作内容将不再局限在学校之内,很多来自社会、家庭的工作将更多地出现在班主任的工作内容中。另外,学生受教育的时空不再局限于学校、社区内,走进社会受教育的机会将不断增多,这也在一定意义上使班主任的工作内容更为多元。

  5. 班主任工作的方式日趋信息化。

  由于信息技术的普及,网络、多媒体等现代技术手段将越来越多地走进班主任的生活,“家校通”、“班级网页”、“电子信箱”等不断丰富着班主任的工作方式。这些工作方式方便、快捷、经济、实用,而原有的谈话、书信联系、家访等工作方式将受到冲击。

  三、中小学班主任工作专业化的制度探讨。

  分析我国中小学班主任工作的现状,无论是制度形成、理论建构还是实践架构,都已具备了实现专业化的基本条件。

  1. 我国中小学班主任工作制趋向于稳定和完善。

  回顾近现代教育的发展历程,我国的中小学班主任工作制大致经历了这样几个阶段:

  1862年创立的京师同文馆,首次采用了“编班”、“分级”的教学组织方式,将班级授课制移植到国内。当时同文馆内设“正提调”、“帮提调”,履行对生员的管理职能。这可以看作是近现代我国学生管理中“班主任”岗位的设置源头。1904年《奏定学堂章程》颁行,规定小学“各学校置本科正教员一人”。同年颁布的《各学堂管理通则》规定各校设“监学”或“舍监”,专门负责学生管理。这些设置与如今的班主任有些相似,只不过职能还不够明确、细致。

  随着新式学校办学经验不断积累,学生管理制度又有了新发展。1932年,国民政府颁布《中学法》,规定中学实行级任制。级任教师负责一个学级主要课程的教学和组织管理。当时学校规模较小,一个学级往往只有一个班。级任教师相当于班主任。1938年,国民政府又将级任制改为导师制。其岗位职责与今天的班主任已非常接近。

  “班主任”这一名称最早是在解放区使用的。1942年,在绥德专署教育科编制的《小学训导纲要》中首次提到了“班主任”这一岗位。1952年教育部颁发的《小学暂行规程(草案)》和《中学暂行规程(草案)》规定:“小学各班采取教师责任制,各设班主任一人”,“中学以班为教学单位……每班设班主任一人,由校长就各班教员中选聘。”这不仅明确了班主任的合法地位,也规定了班主任队伍的来源。

  1988年,国家教委颁布了《小学班主任工作暂行规定》和《中学班主任工作暂行规定》,明确了班主任的地位、任务、职责、工作方法、任免条件、待遇与奖励、管理等。自此,我国班主任工作制的建设稳定下来,不断得以健全完善。2006年教育部先后出台《关于进一步加强中小学班主任工作的意见》与《关于启动实施全国中小学班主任培训计划的通知》,在《全国中小学班主任培训计划》中明确规定:“从2006年12月起,建立中小学班主任岗位培训制度。”

  2. 我国中小学班主任专业化理论建构不断深入。

  多年来,国内的班主任工作理论从无到有,逐渐廓清了中小学班主任专业化的理论体系。

  从新中国成立到20世纪70年代末,国内的班主任工作理论深受前苏联影响,在翻译前苏联相关理论的基础上,结合国内实际进行草创。1978年以后,教育界拨乱反正,班主任工作受到了社会各界广泛关注。这一时期,一些以班主任工作理论探讨为主题的学术会议不断召开,对于班主任工作理论的建构与传播起了重要作用。不少富有代表性的理论成果,涉及到了班主任工作理论中的基本范畴和命题。

  1988年,国家教委颁布了中学、小学班主任工作暂行规定,班主任工作理论的建构也相应地进入了新阶段,研究队伍日渐壮大,一大批中小学教育实践者也加入到理论研究行列中来。随着教育科学事业的发展,一些新的更有效的研究方法和心理学、人类学等多学科知识,被逐步应用到理论探讨中。

  2002年10月,在天津市举行的全国第十一届班集体建设理论研讨会上,首都师范大学王海燕教授提出了班主任专业化的理念。2003年11月,全国第十二届班集体建设理论研讨会在广西柳州举行,“班集体建设与班主任专业化发展”成了会议主题,柳州市的“班主任专业化”实践受到广泛关注。2004年8月,《人民教育》推出了“中小学班主任专业化”专辑,较为明确地阐述了“班主任专业化”的理论要点。此后,有关“班主任专业化”的理论研究渐成规模。

  3. 我国中小学班主任工作改革实践成果显著。

  班主任工作改革的显著成果,突出体现为实验的广泛性、实验层次的多样性、实验类型的多样性。这些实验的深入开展,对国内班主任工作的理论探讨与实践架构起到了巨大的促进作用。在不断的实验中,形成了以魏书生、任小艾等为代表的优秀班主任工作经验,深深地影响着当代中小学班主任工作。

  随着相关研究的深入,班主任工作逐渐从教育学、学校管理学中分化出来,吸收心理学等多种学科知识,形成有自己特色的一门学科,班主任工作逐步成为师范生及中小学教育工作者的必修课。

  四、“班主任专业化”是推动中小学班主任工作创新的基本力量。

  面对中小学班主任工作创新的现实呼唤,“班主任专业化”成为教育实践中的必然选择。

  1. 班主任专业化发展的三种理解维度。

  笔者以为,班主任专业化的探讨有三种理解维度:(1)本体层面。从群体意义上分析,班主任专业化是指通过教育行政部门的努力,建构起一系列班主任专业化发展机制,改变班主任工作的“业余”状态,使班主任的整体水平达到专业化;从个体意义上分析,班主任专业化是指班主任在整个专业生涯中,依托专业组织,通过终身专业训练,逐步具备推进班主任工作的理论素养、文化底蕴与实践能力,并按照有关规定履行班主任职责的可持续发展过程。(2)实践层面。班主任专业化是指打造全面的由岗位性质、岗位职责、岗位内容、岗位管理、岗位评价等内容组成的一种岗位文化。(3)学科建设层面。班主任专业化指形成系统的班主任工作学科理论框架,实现学科专业自主。

  2. 以班主任专业化建设推动中小学班主任工作创新。

  从宏观上来分析,班主任专业化的实现是追求班主任岗位的专业社会地位。首先,班主任必须具备较高的专业道德规范和岗位素养,以便更好地履行专业职责,实现班主任工作的社会功能;其次,班主任必须具有完善的专业理论和成熟的专业技能、高度的专业自主权和权威的专业组织;第三,班主任群体必须拥有相应的社会地位和社会认可渠道,如工资、晋升机会、发展前途、工作条件、岗位声望等。

  从微观上来分析,推动班主任专业化,实现中小学班主任工作创新,有以下四个切入点:

  首先,重新认定班主任工作的作用。班主任是联系学校管理者和各科任课老师的枢纽,是联系学校教育、家庭教育、社会教育的枢纽,是决定学生精神成长的重要他人。在班级授课制的形式下,班主任在学校德育中的作用举足轻重,班主任工作的重要性理应受到足够的重视。

  其次,重视班主任工作的基础理论研究。面对新世纪基础教育改革的新要求,班主任工作的性质与地位、班主任工作的传承与发展、班主任工作内容与方式的变革等,都需要从新的视野进行深入探讨。

  再次,赋予班主任工作应有的专业形象。班主任应立足岗位发展,在实践中不断成长。在专业道德上,要成为教育生命的提升者;在专业知识上,要成为知识体系的拓宽者;在专业能力上,要成为教育研究的先行者;在专业文化上,要成为教育理论的创生者。

  第四,建立中小学班主任专业化的长效机制。班主任专业化理念正日渐深入人心,但在理念与教育实践的变革之间,尚存不小的差距。当前全国范围内的班主任专业化研究与实践,还没有机制上的保障。从总体上来说,班主任专业化要通过建立专业组织、改革班主任教育机构,赋予班主任岗位应有的专业自主权和社会地位,进而培养出专业化的班主任队伍。在当前,班主任专业化发展主要有赖于开放的培训体系的建立,改革班主任培训课程。此外,还要加快班主任资格证书制度、班主任培训机构认定制度及培训课程审定制度等方面的改革。

  (山东省临沂八中 王立华)

  (原载《人民教育》2008年第6期

【字体:】【打印】【发表评论】【推荐{ 编辑:程荣}

相关文章

2010高考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