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精心设计课程内容。培训的课程内容是班主任培训的基础,是决定班主任培训效果的主要影响因素,对培训目标达成更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骨干班主任培训在课程内容安排上要处理好知识的层次性与通识性、关联性和代表性的关系,要优先调配好以下几个方面的知识:教育基本理论与班主任工作背景知识;中小学生心理特点及心理、行为问题研究;学校德育理论与实践;班主任素养与心理特征研究;班集体建设与班级管理的理论研究和实践探索;班主任的教育和教学科研等。要体现课程内容安排的系统性、层次性、前沿性、针对性和可操作性的特点。通过这些课程学习使骨干班主任明确班主任研究的新成果、新动向,从科学、系统的视角认识班主任工作的基本规范,明确班级活动对学生身心发展的重要意义,分析探讨班级活动设计的基本原则及方法,进一步学习加强班级活动设计练习,科学、合理地设计班级活动,增进活动组织能力,准确把握道德教育的目标与任务,掌握道德教育的基本原则和方法,提高道德教育的理论水平。 二、努力创新培训模式。班主任培训中的通识性规律和个性化特征之间一直存在比较突出的矛盾。如何在完成促进班主任专业发展的基本任务的同时,探寻有特色的班主任培训模式是当前骨干班主任培训的重要任务之一。在骨干班主任培训中,必须针对骨干班主任的学习特点和培训目标定位,努力创新培训模式,提高培训实效。在具体教学过程中要把专题讲座与案例评析相结合,突出案例评析;把接受学习与自主、体验、参与式学习相结合,强调自主、体验、参与式学习;把培训内容的辅导与方法的训练相结合,注重方法的训练;把短期集中培训与后续跟踪互动相结合,强化集中培训。 骨干班主任培训还应强调把学员作为培训的资源,充分挖掘和利用学员的经验与智慧,为学员架设相互交流与合作学习的平台,构建学习型的组织。只有这样才能使他们体验作为培训者和班主任的双重角色,在培训中去感受、体验不同培训方式的效果;通过体验式学习,提高自己对所学知识的深层次的理解。 三、科学组建师资团队。除了上述所提及的培训理念、课程内容以外,师资质量无疑是决定骨干班主任培训目标达成与否的关键。骨干班主任培训师资队伍的建设必须注重结构多元化,即师资构成中要有来自高校和研究机构理论功底深厚、对班主任工作有一定研究的专家学者,也要有来自一线的有着丰富实践经验的优秀班主任;有长期从事班主任研究的老一代专家,也要有具有现代教育视野的年轻学者。多层次、高质量的师资团队可以确保理论向实践的下移,也确保实践性知识系统化、理论化两个过程的顺利实现。 同时,优秀的师资团队还可以帮助班主任学员实现另一种潜在的提升。他们丰厚的知识、独到的见解不仅可以帮助班主任完善知识结构,提高理论水平,同时,这些名师们高尚的师德修养和豁达的胸怀也给学员们耳濡目染的影响,提升班主任的人生境界。 四、着力强化以研促训。在以往的班主任培训中,培训者往往把培训活动的组织与管理放在优先地位,但随着班主任培训需求层次的不断提高,特别是班主任培训本身科学化、规范化水平的不断提升,仅仅具有较好组织管理能力的培训者已不能胜任。骨干班主任的培训者不仅要做一个有效的组织者和管理者,更应该成为一个优秀的培训研究者。培训中,培训者不仅要了解培训对象的主观需求,同时还要不断加强培训研究,从宏观上把握培训的客观需求,并能够在实践中把两者有机地整合起来。这就要求培训者不能将培训的视野囿于培训的一般流程和常规管理,必须在培训中保持较强的研究意识,努力将课题研究与培训的具体工作相结合,在完成培训目标和任务的同时,促进培训实施者专业化水平的提高,在不断总结前期培训经验的基础上,探索科学、高效的班主任培训模式。 总之,只有加强骨干班主任培训模式的研究,切实提升骨干班主任的综合素质,才能确保骨干班主任培训目标的最终实现。 (原载《人民教育》2008年第17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