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办单位:人民教育杂志  
您的位置:首页 > 管理 > 正文
对中小学班主任培训的反思
2009-09-27  2009年09月27日  来源:人民教育

  三、培训方式:如何让班主任享受培训的过程。

  (一)让班主任由听众变成参与者。

  让班主任在培训中轻松快乐地学习,取决于培训的方式。目前的培训方式有面对面讲座、远程讲座、案例式培训等,就形式而言都是以讲座为主,属于“传递—接受”式的,这种方式把班主任预设为没有教育经历的人,就像我们常常把学生预设为无知无能的人一样,班主任在培训中的角色是听众、受众,这种以讲授人为中心、忽视受训者的陈旧培训方式,不利于班主任主动学习。在这种培训中,主讲人与班主任之间是分离的,彼此缺少接触和交流,主讲人把班主任当成了知识容器。因此,许多班主任反映,一些讲座尤其是高屋建瓴的理论讲座听得似乎头头是道,回去后还是不知道怎样做。

  事实上,除了新班主任外,只要有过班主任经历的教师,就一定会有困惑,迫切想要解决教育实践中遇到的困难和问题。因此,培训不应仅仅是让班主任来接受一些概念、知识(当然这在某种意义上说也很重要),而是要为班主任搭建一个共享学习的平台——班主任沙龙,让班主任互相分享经验、教训,由受训者变成培训参与者,有时还是培训者(当他的经验对他人有启迪时,他就是培训者)。而专家学者不仅是讲座人,还应是指导者,引领者,向班主任阐明一个好的教育行为或措施背后的教育理念,或者指出某种看似有效的措施可能导致的隐性的不良后果。在沙龙中,一个班主任抛出的问题,可能有几个班主任提供不同的解决方案,某个观点可能引起不同的争论,其结果是,班主任们得到的资讯就不是单一的而是多元的,班主任既可以获得专家学者的点拨,又可以与同行切磋。在这样的平台中,专家学者与班主任之间、班主任与班主任之间展开互动,相互激发,互有收益,班主任在培训中的主体性也充分显现。通过研讨、争论、交流,使班主任实现自我教育,从而体悟教育和学习过程的真谛。

  (二)让班主任在体验中学习。

  新一轮课程改革非常强调体验式学习,这种方式也同样适用于班主任培训。单一、静态的讲座,容易让学员的思维停滞。在培训中应增加一些教育观摩活动,让学员在真实的教育情境中,感受、借鉴其他班主任的工作方法、策略及与学生的互动方式等,真实的情境更容易引起班主任对教育问题的深入反思。

  让班主任享受培训的过程,就是要让班主任在开阔眼界的同时,亲身参与其中,体会到学习的快乐以及与同行分享的幸福。

  四、培训时效性:如何应对当下班主任工作的问题。

  在班主任培训中还存在一个突出的问题,就是培训中运用的许多研究成果都是十多年前的,缺乏新时期的研究成果。虽然有些成果是可以跨越时代的,但随着社会的发展变化,今天的情况与过去相比已有很大不同,有些问题需要重新面对和审视,如过去的家庭相对稳定,家长很配合学校工作。但现在家庭结构发生了很大变化,单亲家庭、重组家庭、留守儿童等,这些家庭中父母在教育上的缺位,增加了班主任工作的难度。再比如,许多班主任反映现在的学生比过去的学生更难教育,一些对过去学生行之有效的方法,用在现在学生的教育上,却毫无效果。因此,在培训班主任前,应先对现实的教育实际有所了解,对班主任的工作状况和当下学生的特点进行调查研究,在研究的基础上开展培训,在培训中推广研究成果,这样的培训才有“根”。

  在培训中,部分班主任反映,一些年长的优秀班主任是代表他们那个时代的,他们已离开班主任工作岗位,过去的一些做法没有与时俱进,失去了参考价值。推陈出新是历史的必然,应该推出一批有时代特色的、年轻的、有思想、有作为、有个性的优秀班主任,让他们参与到班主任培训中,这会对当下的年轻班主任有很好的示范性。

  总之,中小学班主任培训功德无量,但如何把这件好事做得更好,需要多方面的共同努力,需要坚持不懈地做下去。

  (原载《人民教育》2008年第21期)

【字体:】【打印】【发表评论】【推荐{ 编辑:程荣}

相关文章

2010高考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