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办单位:人民教育杂志  
您的位置:首页 > 管理 > 正文
让阅读丰盈教师的精神世界
2010-04-01  2010年04月01日  来源:人民教育

  教师教育

  ● 凌龙华

  教育旨在成就人——让人文明而尊严地生活。

  成就人的教育必然是素质教育。素质教育呼唤教育素质。教育素质源自教育本质和教育品质。

  教育本质是“固有”的,它是教育之“脉”,孕育教育规律,乃教育行为之依托。

  教育品质是“培养”的,它是教育之“气”,呈现教育景象,为教育品位之保障。

  探究教育本质,追求教育品质,是实现大教育、真教育的“基本方略”和“必要支持”。

  教育素质需要培养,需要在教育的动态过程中生成与建构。教师的职业地位与专业作用,决定了这样一个命题必然成立——教育素质的高下取决于教师素质与教养的高下。

  教育是一种深厚而灵动的“影响”。在教育场域中,教师的素养(包括人格、学识、技能)将直接而有力地影响学生的学习和成长,因此,成人者必先立己。

  路径缤纷,而诱惑与困惑也纷呈。一脉归宗,读书是教育者的根。根不朽,教育的干就茁壮,教育的枝叶就繁茂。健康与可持续的教育永远需要不竭的、根本性的滋养——阅读。

  现状:教书而不读书者众

  要教书先读书,善教者必善学者。然而现实中,教书者不读书,教学生写作文自己却始终“不著一字”……如此教学,肤浅与隔膜,显而易见。叶圣陶先生说:“教育是心心相印的活动。”教师不读书,怎能企及“心心相印”?

  教师素质关系到教育品质,教学素养决定教学品位。教即学,教是为了不教,因此,从某种意义上讲,善教者必定是好学者与能述者。

  孔子一生,以教育为业,与书作伴。在“弟子三千、贤人七十二”的累累硕果后面,我们看到的是一座座书山和一个善于翻山越岭、开山劈岭的智者孔子。他“删《诗》、《书》,定《礼》、《乐》,赞《周易》,作《春秋》”,韦编三绝,乐此不疲,终于以一介书生的力量而铸就巍巍丰碑,影响了整个中国的文化和中国社会的“上层建筑”。一部《论语》,彪炳千秋。

  今天,科技已把地球“凝聚”成村。终身教育正把学习演化为人们生活的一种基本方式。学习力将成为现代人最大的竞争力和发展力。学习的空间是广阔的,学习的路径是多元的。穿行在资讯丛林,现代教师坐拥着古人无从比拟的“立交”书城。这是现代教师的福,但一不小心,可能也会突变为现代教师的“富贵病”——沉湎“文化快餐”,再也不肯“板凳坐得十年冷”,更不能“文章不写半句空”。不读书和读书浅,让当今教师再度遭遇“本领恐慌”。

  不读原著,不从源头上去开掘;不读“闲书”,不从流域上去开拓。不屑“硬读”,不从功夫上去修炼;不会“悦读”,不从性情上去陶冶。看似“博览”,实为“走马观花”;仿佛“博采”,无异“蜻蜓点水”。只见教的招式,不见教的风骨;只有别人的见解,没有自己的声音;只有“富余的吸收”,没有“独特的倾吐”……久而久之,现代教师除了善舞鼠标,速成教案,再不能“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这是“现代”的过错,还是教师的悲哀?

  中国是个人口大国,“读书人口”又怎样呢?目前,在人口比例不足3%的在校大学生中,只读教材而不读经典、只读参考而不读原文者,不在少数。这样的“读”,为的是应试,充其量为“读题”,离真正意义上的读书相去甚远。行走在文化高坡的大学生尚且如此,普通民众的读书状况可想而知。社会的浮躁、教育的功利化,正让一部分读书人滑向读书的边缘,成为读信息者或信息二传手。这样的现象,在以“传道、授业、解惑”为己任的“人类灵魂工程师”队伍中,已渐成职业气候,不能不开启“预警系统”。

  客观上,教育界要审视教育,要解放教育,把教育的自由空间和创造权还给教师,少些走过场的培训,多些沉浸式的学习;少些短期效应的苛求,多些长远教育的宽容。让教师根据成长需求(专业和特长),自由而自觉地学习。读一点想读的书,说一点想说的话,写一点想写的东西。这样的读书,才可能是教师神往的,也才可能是真正意义上的读书。

  主观上,我们的教师要走出“忙”的盲区和“富”的误区。社会对教师过高的期待、行政部门对教师工作过多的考评,让现代教师“忙不胜忙”。但只要沉下去一做,你会觉得“忙”中大有驰骋空间。许多的“忙”是因为我们思路上、策略上的“盲目”而造成的,是由于我们判断上、选择上的“茫然”而导致的,因此,本质上讲只是“感觉盲区”,绝非“操作忙区”。因此,哲学家这样断言:“成功与失败的分水岭可以用这5个字来表达——我没有时间!”

  “富”的误区是指教师把教学支持设定在教学媒体的应用和教学资料的占有上,误把信息技术当作现代教育的本体,满足于教学参考资料的搜索、重组,满足于教学媒介的选配、重用。不重原著而重“选读”,不重文本而重“教参”,不重教育策略而重教学工具,如此之教,只能说是快捷地完成了“信息”的传递。这种离开了读书(读原作)的教书,如同被悬空双足,飘在云间,注定是危险的、缺乏后劲的。

  在警醒与自觉后,但愿这样的现象不再重演:读书采用的是“过去完成时”(把读书终结在拿到师范毕业证书时),教书信奉的是“两本书主义”(把读书锁定在教材与教学参考书上)。

  今天的教师应当有这样的共识:读书是教书的必需,是专业成长的“永恒路径”,是教育生活的“明智选择”。通过读书,教师得以智慧地建设自己的“文化大观园”和“精神后花园”。

【字体:】【打印】【发表评论】【推荐{ 编辑:程荣}
2010高考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