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办单位:人民教育杂志  
您的位置:首页 > 教学 > 正文
创造适合儿童成长的“主题阅读”
2009-09-24  2009年09月24日  来源:人民教育

创造适合儿童成长的“主题阅读”

  儿童并不缺少阅读,而是缺少有主题的阅读

  常常和许多同龄人一起回忆这些场景:咿呀学语时缠着父母讲故事;坐在大槐树下似懂非懂地听说书人的唱念之词;小心地翻阅已经磨黄的“小人书”;许多人坐在一起快乐地阅读“手抄本”……那是何等快乐和幸福。每每忆及,童年里无数与阅读有关的美好往事便会在心中荡漾。

  如今,那些看似艰苦却无比幸福的阅读旅程都已成为过往。本来,这个时代并不缺少阅读,孩子们也无须为阅读发愁——随便进一个书店,我们都能看到儿童书籍铺天盖地,花花绿绿、林林总总。然而在阅读书籍泛滥的背后却隐藏着一个不争的事实:孩子的阅读兴趣越来越低,学习语文的能力不见长进。

  为什么?

  古人云:开卷有益。但仔细想想,今非昔比。古时书少,流传于世的多是经典之作,当然可以说开卷有益。而如今的图书市场良莠难辨,炒作、玄幻、污秽之作杂陈其间,儿童读了不但不能增长阅读才能,反而会增添许多坏毛病。即使是适合儿童阅读的书籍,大多也缺少精神内核,缺少主题引导。如若缺少精神引领,阅读就像大海中盲行的船,最终会偏离航道或无功而返。

  因此,对于今天的儿童,读什么书其实是一个比读不读书更重要的问题。我们认为,儿童并不是缺少阅读,而是缺少“有主题的阅读”。

  那么何谓“有主题的阅读”?

  在我看来,有主题的阅读就是要在儿童成长中注入必需的精神元素。一个具有很高阅读能力的人,可以上溯远古下及未来,多识草木虫鱼之名,遍鉴奇山秀水之貌,显经天纬地之才,鸣黄钟大吕之音,育尧舜周公之德。我认为儿童品德培养的缺失,很大程度上要归因于“阅读偏食”和“文本失真”。作为教师,我时常观察儿童的眼睛,那些喜爱阅读的孩子,眼睛流露出的往往是睿智、聪颖、自信、成功、喜悦;缺少阅读或“阅读偏食”的孩子会时常显露出无奈、悲观、叛逆、自卑和暴戾。同时,我极为反对“文本失真”。所谓“文本失真”就是文章作者不叙述真实的事件或言不由衷、言过其实。阅读这些文本只能教给孩子们说大话、空话,编故事、说谎来欺骗他人。一些本来应该在阅读熏陶中逐步习得的美德却丧失于“假、大、空”的文风中,害人不浅。有主题的阅读就是要坚持两个原则:一是文章要以“激扬向上、自信人生”为基调。或充满哲理,如“生活是一首哲理诗”主题;或充满爱意,如“平凡人?平凡心”主题;或充满遐思,如“儿童名著万花筒”主题;或讴歌生命、和平,如“心灵上的小鸟”、“硝烟里流泪的眼睛”,等等。这些主题都应该成为儿童心灵深处最细腻、最生动、最真实的精神成长养料。如果把这些主题贯穿起来,必将构成儿童生命成长的完整脉络。二是以“真”为第一要义。真者善也,真者美也,真的文章,真的文字一定能从某一方面拨动儿童的心弦,使文字同儿童情感、心灵对接,那种从内心里释放出的真的力量不是摇旗呐喊、声嘶力竭能相比的。

  有丰富主题的阅读可以充分弥补儿童生活经验的缺乏。常常听人抱怨:现在的孩子太缺少生活了,他们根本写不好文章。而我要说,儿童缺少的生活和写作资源完全可以通过阅读来弥补。其实爱阅读是儿童的天性,而成人往往不自觉地忽视了这一点。儿童天然喜欢猎奇,而阅读正是他们打开心灵窗口与世界接触的最好媒介。对于少不经事的儿童,书籍就是一部丰富的生活史,美丑忠奸、爱恨情仇、酸甜苦辣样样俱全,而现实中没有一个人的生活有着如此的广度和厚度。同时,文字折射出的无穷想象力、美感、哲思、玄妙也是其他任何东西都无法替代的。然而面对如此丰厚的生活资源,如果只是偏食地摄取,是不能支撑生命健康成长的。阅读也是,偏颇的阅读会导致儿童发展失去重心。因此阅读要有一定规律,要有一条主线。鲁迅说:“读书须如蜜蜂一样,采集过许多花,才能酿出蜜来,倘若叮在一处,所得就非常有限、枯燥了。”我认为,这里所提到的“博采群书”其实就是在有系统、有准备、有层次地丰富阅读者的生活阅历,尽管这是一种间接行为,但同样会对儿童成长产生巨大的影响。有主题的阅读就是要寻找这样一个“阅读脉络”,它就好比是先在儿童生命中找到了成长的关键点,然后用曲线描绘出一个良好的发展态势图。

  有主题的阅读让儿童在潜移默化中学习写作。为什么孩子的写作兴趣越来越低?我认为这和阅读兴趣息息相关,要知道习作技巧不是总结出来的,而是在阅读中一点点熏染习得的,一个丧失阅读兴趣的孩子也必然很难产生对写作的浓厚兴趣。因此我赞成让儿童在有兴趣的阅读中去学习写作,过多过早地讲习作方法,看似捷径,其实是在教孩子们写“八股文”。这些习作方法和技巧正像许多诗歌一样,讲得多了,嚼得碎了,反而越没味了,连最开始的阅读兴味也会一并泯灭掉。如果我们先让孩子们自己阅读同一主题、不同体裁、不同形式的文章,读到动情处只需想一想作者为什么写得如此动情,读到优美处也想一想作者为什么写得那么优美,再把同一主题的这组文章连起来比较一下文章各有什么特点,这样长期坚持,只怕教师不去讲什么孩子们也会逐渐爱上阅读和写作,慢慢学会写出一手好文来吧!在阅读中学写作是慢火煨汤,咸鲜淡雅、汁浓味厚、香辣醇和、营养兼备,怡心养性;在主题阅读中学习写作,培育的实际是一种习惯,它是无形胜有形的手法,一种先精神后章法的格调,一种妙趣天成、超凡脱俗的写作境界。

  这些年里,我一直在追求这样一个阅读教学理念:阅读要先“乐”而后“得”。对于儿童阅读而言,“乐”永远比“得”更重要。从语文教育的角度讲,学生的语文素养很大程度上是在阅读中形成的,三分筑基在课内,七分筑塔在课外。得阅读者得天下,成阅读者成一生——抓住阅读就抓住了语文的根,得到阅读之“乐”就得到了语文的“魂”。

  我们积极探索和实践的“主题阅读”正是要努力抓住语文教育的“根”与“魂”。

  引导儿童精神成长的“主题阅读”模式

  十多年来,我和同事们凭借着对课外阅读的热情始终如一地坚守在这片百花园里。我们尝试着开放图书室、创办班级图书角、营造书香校园,开展“同一专题”、“同一体裁”、“一文带多文,一本带多本”式的阅读,的确也收获不小,但心中总是隐隐觉得应该还有一种更为科学的阅读模式在向我们慢慢靠近。

  2004年9月,我来到深圳黄田小学任校长。刚到这里,我发现学生素质良莠不齐,文化积淀薄,部分学生入学时甚至连普通话都不会讲,在这种人文背景下开展课外阅读难上加难。考虑到学生的基础,我感到只有依托教材开展的课外阅读才可能是更有效的;学生阅读吃力,所以只有找到最适合他们的文章才可能引发其阅读兴趣。在一遍遍精读教材的选文后,老师们发现教材的单元训练点其实就是一个个鲜活的、具有高度人文精神的主题。经过调研、实践、论证,最后我们确立了“主题阅读”的研究思想,并沿单元主题这条主线,开展“广积粮、深掘井”式的阅读,即一方面广泛阅读,一方面按主题对文章进行归类、初选、精选、排序,将散落在书海里的大量美文按各种不同的主题串起来。于是一篇篇灵动鲜活、文质兼美的文章变成了传承人文思想的重要载体,研究也以“例文——主题——专题——文化成果”的方式逐层提升。 

【字体:】【打印】【发表评论】【推荐{ 编辑:程荣}
2010高考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