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办单位:人民教育杂志  
您的位置:首页 > 管理 > 正文
减负与增效
2010-04-25  2010年04月25日  来源:人民教育

    中小学学生课业负担过重一直是长期困扰基础教育改革和发展的顽症。学生负担过重,既是整个社会大环境特别是用人机制和导向在教育上的综合反映,也是教育内部急功近利、无序竞争、发展失衡、违背规律所致。总结反思以往的实践经验和教训,就教育内部而言,要使减负工作真正取得突破,观念更新是前提,学生发展是目的,教师素质是根本,科研兴教是动力,课堂教学是核心,掌握学情是基础,规范办学是保证,评价机制是导向,配套措施是关键,社会实践是平台。具体工作中,要注重克服“五种心理”、处理好“五个关系”、实现“五项新突破”。

  需要着力克服的“五种心理”:一是从众心理。一切随大溜,你补我补大家补,有效无效“责任”到。加之处罚措施不力,“雷声大雨点小”,学业负担屡减屡重。二是吃亏心理。谁减谁落后,谁减谁吃亏,相互攀比,层层加码,恶性循环,特别是在高考、中考指挥棒的高压下,谁敢越“雷池”半步?终归升学才是硬道理,考上好学校才不吃亏。三是躲猫猫心理。上有政策,下有对策,实施化整为零的游击策略,校内不补校外补,集体不补个体补,变明补为暗补。每逢节假日,校园内可谓“这里的黎明静悄悄”,校外家教市场可谓“这里的生意真红火”。四是畏难心理。应试教育轻车熟路,素质教育困难重重,前怕狼后怕虎,怕冒风险怕担责,害怕因减负导致成绩下降、引来非议、有损声誉和形象,还是时间加汗水、日光加灯光的做法可靠。五是齐步走心理。减负面前人人平等,要减大家减,待条件成熟、措施具备时,一声令下,统一行动,谁敢输在起跑线上?如果不同步减负,就会造成新的教育不公平。

  要消除这些模糊认识,促使减负工作收到实效,就必须进一步解放思想、更新观念、与时俱进,牢固树立科学的教育观、质量观、人才观和政绩观,着力处理好“五个关系”、实现“五项新突破”:

  1 正确处理减负与提高质量的关系,在提高课堂教学效率这个核心上有新突破。减负的目的是为了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最终促进民族素质的提高。减负是要还原教育的本来面目,提高质量则是教育的一个永恒的主题,是学校的生命线,两者并不矛盾,关键是要抓好提高课堂效率这个核心。在强化课堂教学上,要努力做到“三不”,即学生会的不讲;无实质内容的课不讲;学生听不懂的课不讲。实践证明,靠加班加点来提高教学质量的做法有悖于教学规律、有害于学生身心健康成长,不利于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是没有出路的。同时,学生减负,并不意味着教师也减负,从某种意义上说,教师反要做足“功课”:腾出更多的时间去钻研教材教法,备课堂、备学生、备作业,积极探索有效途径,下功夫提高课堂教学效率,以确保减负不减质。

  2 正确处理减负与学校管理的关系,在规范办学行为这个保证上有新突破。把加强学校管理,全面规范教学行为作为教育改革和发展中的重要工作之一,要求学校把好“五严关”、执行“三不令”:即严格控制学生在校时间总量,严禁占用节假日给学生补课,严格控制教学辅导资料,严格执行国家课程计划,严格规范教育收费行为;不布置超量作业,不得张榜公布学生的考试成绩和给学生排列名次,不得体罚学生和驱赶后进生。减负绝不意味着降低对学生应有的管理要求。要进一步增强管理意识,实施全过程管理,既要通过平时的管理和检查,及时进行质量跟踪记录,又要分析班情、学情,加强与家长的沟通联系,保证学生应有的自主支配时间和自主发展空间,把减负增效贯穿于教育教学管理的始终。

【字体:】【打印】【发表评论】【推荐{ 编辑:张国华}
人民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