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办单位:人民教育杂志  
您的位置:首页 > 理论 > 正文
呼唤理性的“减负”
2009-09-23  2009年09月23日  来源:人民教育

呼唤理性的“减负”  

  一、书包重量是否等于课业负担?

  如何对课业负担问题作出理性的事实判断?

  党的十七大报告提出,“要减轻中小学生过重的课业负担”。

  这一命题的出现,有其独特的时代背景:一方面,上辈人对下辈人的学业期望变得更高;同时,现代化进程也对所有人的基本素质提出更高的要求。另一方面,趋乐避苦、追求享受的价值观却开始滋生。两方面的对撞,在某种程度上,非理性地扩大了“课业负担过重”的社会心理。

  这种情形下,我们该如何科学地理解“减负”这个命题?

  很多时候,我们一提及学生的负担,总是关注到“量”这一方面,总是说学生的书包太重。可是,学生书包的重量就等于课业负担的重量吗?对全体学生来说,课业负担能用一把尺子去衡量吗?

  事实上,我们常常忽略了课业的“质”,也就是说课业负担的结构方面。如果课业负担有着合理的结构,与素质教育的目标任务相匹配的话,那么,这样的课业负担是合理的。用这个标准来衡量“过重的课业负担”这一说法,我们可以发现,真实的情况是:学生的课业负担出现了结构性失衡,从而导致了学生心理上的负担感和压力感。

  为什么这么说呢?放眼当前的教育,我们不难发现:体育、美育、劳动教育的时间减少,在一些学校甚至都没有开设其中的一些课程。可以说,在这些方面,学生是没有一点课业负担的。于是,本该“多元”的课业负担变成了“一元独大”,即“智育”的一花独放。

  但即便是在智育中,课业负担的结构也极度“失衡”。我们可以把它总结成“三重三轻”。

  1. 在认知训练中,记忆负担重,想象、思维等负担轻。智育先是被窄化为书本知识的掌握,再进一步被窄化为知识的记忆,本应是学习中最重要的思维培养却落到了无足轻重的境地。

  2. 学习“量”的负担重,“质”的负担轻。“量”的负担具体表现在:(1)学习内容多:教学内容任意补充,教学辅导用书任意增加,超课程标准现象或者反复炒作不超标准内容的现象十分普遍。(2)作业量大:题海战术的应用极为广泛,简单重复被当作掌握知识的唯一手段。(3)学习时间长:教学时间任意延长,自修课和活动课基本上名存实亡,课外作业几乎占尽了学生的时间。学生所承受的负担只是“劳其筋骨”的负担,很少有真正的“劳其心智”的负担。

  3. 被动学习负担重,主动学习负担轻。对学生而言,学习常是教师的要求、家长的要求,是外部强加的而非主体自觉的要求。学习缺失了内驱力,自然让学生觉得不堪重负。

  再进一步追问“三重三轻”,我们不难发现,这种现象的实质是在教育教学活动中,有效、高效的教育教学活动太少了,而低效、无效甚至负效的教育教学活动太多了,也就是说,是教育质量太低了!正是教育质量的低下,让学生承担了许多无谓的课业负担,因此,我们提倡“减负”,就要先从平衡课业负担的结构着手,提高教育的质量。 

【字体:】【打印】【发表评论】【推荐{ 编辑:程荣}
人民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