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高考竞争激烈、就业压力依然严峻的今天,许多地方、许多时候,“减负”始终难逃“犹抱琵琶半遮面”的尴尬与无奈。学校想“减”又不敢彻底地“减”,就怕自己“减”了别人不“减”,就怕因此而荒废了学生学业,降低了教学质量,影响了学校声誉。究其原因,很重要的一个方面恐怕还是对“减负”本质的理解与把握不够。“减负”并不意味着降低对学生学业的应有要求,也不意味着降低教学质量,更不意味着降低人才标准。“减负”不“减质”,“减负”更“优质”,才是“减负”的最终目标。 在实施新课程的大背景下,面对国家的要求、社会的期望,面对来自思想观念、社会现实等多个层面的困惑,做好“减负”文章无疑是一项值得我们不断研究的课题。 一、“减负”首先是要构建合理的课程结构。 对于学校而言,“减负”首先应在课程上下工夫。在某种意义上,课程结构直接对应学生的素质结构,也直接决定了学生的学校生活内容。构建简洁、立体而有效率的课程体系,才能使“减负”具有现实内涵。我们以课时改革为突破口,压缩授课时间,提高课堂效率,利用闲暇时间,加强选修课程,初步形成了“学科课程、活动课程、特色课程与隐性课程,必修课和选修课,长课和短课共存”的课程模式。 对于学科课程,我们加强研究,针对一些学科以书本知识为主要内容的缺陷,努力由单纯地传授知识向指导学法转化;针对一些学科以静态学习为主要形式的缺陷,努力从被动灌输向主动探究转化;针对一些学科以抽象理论为主要特征的缺陷,努力从单纯积累向学以致用转化,使学科课程在“自主、合作、探究”的和谐课堂中得以完善与优化。 活动课程是现代小学课程体系中最具个性和活力的内容。它主要包括思想道德教育活动、学科科技活动、文学艺术活动、文娱体育活动、社会实践活动等系列内容。这类课程多以选修课的方式呈现,旨在引导和激励学生自主学习、自主创新,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 我们还根据学校的实际情况和不同年龄段学生的特点,分别增设了趣味英语课、视听课、中国古典文化课(琴、棋、书、画、诗)、孝德教育课、心理拓展训练课和自主阅读课等特色课程。这类课程多以15~20分钟不等的短课形式出现,作为地方课程的一种补充,强调在“做中学”、“玩中学”、“乐中学”。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