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an>
3. 正确处理减负与主动学习的关系,在实现学生全面发展这个目的上有新突破。减负不是单纯地减少课程、减少学习内容,减少作业等,而是应该对学生的课业数量、内容和结构形式等进行优化组合,增强学生主动学习的能力,在效益上做文章。仅靠限制作业量、限制作息时间是治标不治本的办法,不能真正实现减负。减负的根本出路在于像重视智力因素一样重视非智力因素的开发,下功夫抓好学生的行为习惯养成、情商开发、兴趣培养、身心健康和人格塑造,激发学生的内在需求和责任意识,善于赏识和激励学生的成功,引导学生对自己负责、对父母负责、对社会负责、对未来负责。只有当学习成为学生的内在需要和主动兴趣,再加上教师因势利导、循循善诱,达到师生之间配合默契、教学相长的境界时,减负才能真正落到实处,学生的发展也才会更充实、更有内涵,才能实现“不求个个升学,但愿人人成才”的目标。 4. 正确处理减负与增量的关系,在评价机制改革这个导向上有新突破。减负要在减掉那些机械的、重复的、不必要的、不合理的课业负担的基础上,开齐课程、开足课时,深入实施以学生学业成绩、教师发展、学校办学水平为重点的评价制度改革。我们在丰富教育内涵、培养学生个性特长上要用加法,在控制学生在校活动时间、作业量和考试测验次数上要用减法,在提高教师素质、课堂教学效率和学生综合素质上要用乘法,在减轻学生心理压力、精神负担和纠正学生不端行为上要用除法。要通过改革单纯以考试成绩为标准的评价,还原考试评价本来面目。增加学生创新、实践能力的测试。建立和完善过程性评价、发展性评价、综合性评价、多元化评价的机制,使教育教学活动更具有针对性。要深化考试评价制度改革,形成有利于学生健康成长、有利于实施素质教育、有利于选拔高素质优秀人才的考试评价导向。 5. 正确处理减负与校内外教育并举的关系,在打造社会实践这个平台上有新突破。减负不仅仅是学校教育的事情,需要家庭教育、社会教育各归其位、各负其责,健全学校、家庭、社会三结合的教育网络,形成减负增效合力,共同营造有利于青少年学生健康快乐成长的良好环境。必须尽快构建上下联动、内外结合、堵疏并举、整体推进的运行机制,以确保减负增效工作深入、持久地开展下去。实施减负特别是禁止学校集体组织补课之后,学生课余时间增多,校外活动的空间大大拓宽,对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自我教育、自我约束和自我管理的能力提出了更高要求,也是对校外教育机构办学行为是否规范的新考验。要认真研究并制订完善学生课外、校外活动管理的措施,广泛开展有益于学生身心健康的各项活动,防止学生沉溺于网吧或其他不健康场所,切实加强对社会教育培训机构的管理,做到减负增效全覆盖、不留死角。充分发挥社会实践活动基地的作用,引导学生走向社会、走进生活,在活动中增长才干,在感悟中净化心灵,在实践中服务社会,培养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提高综合素质。 当然,减负增效需要做的工作远不止以上所说的这些,还有很多新情况、新问题、新矛盾有待研究解决。要将减负增效工作不断引向深入,必须进一步统一思想,加强领导,落实责任,齐抓共管,更加需要党委、政府及全社会的理解与支持。 教育行政部门和学校主要负责人是减负增效工作的第一责任人,要负总责、亲自抓、摸实情、出实招;分管教育教学工作的负责人是减负增效工作的具体责任人,要全面掌握第一手资料,检查指导到位,寻求对策,推动工作;教育科研部门和学科教研员是减负增效工作的直接责任人,要深入实际、深入教学第一线,超前指导,引领教改,增强教学指导的针对性、预见性和有效性,把教育科研成果及时转化为减负增效的推动力;其他各相关部门和全体教育工作者要各司其职、各尽其责,形成减负增效人人有责的合力。教育督导机构要充分发挥专兼职督学的作用,将实施减负增效情况作为督导工作的重要内容,因地制宜搞好专项督导和综合督导。建立健全定期检查和通报机制,将减负增效纳入年度教育目标管理考核范围,奖优罚劣,在职称评聘、晋级评优上向减负增效业绩突出的教师倾斜。深刻认识减负增效是时代赋予我们的重任,是党和国家、人民群众对教育工作者的厚望,也是教育科学发展的必然要求,要变压力为动力,变被动应付为主动实干,化消极因素为积极因素,真心诚意、全力以赴投入到减负增效中,为进一步规范办学行为献计出力,努力营造校长安安静静办学、教师兢兢业业育人、学生健康快乐成长的浓厚氛围。 (云南省玉溪市教育局局长 李世华)(原载《人民教育》2010年第2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