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办单位:人民教育杂志  
您的位置:首页 > 教学 > 正文
应去除什么样的“热闹”——冷观数学课堂
2009-08-05  2009年08月05日  来源:人民教育

   “热闹”也许是新课程给课堂带来的最明显的变化。但“热闹”是有优劣的。“沉闷”远离我们而去,是否生机与活力就真正来临呢?“热闹”之下,是浮躁,还是深刻?这些都需要冷观与静思。本文以数学课堂的若干教学片段为例,谈点看法,与大家商讨。

情境为数学思维而生

   案例A:“分类”教学片段

   教室被布置成了超市的样子。三个大柜子头尾相接,紧贴着墙壁立在教室的一侧,还有三个箱子被摆到了讲台上:第一个箱子里放满了各种各样崭新的玩具,杂乱无章;第二个箱子里堆放的是一些带有包装袋的小食品,如薯条、巧克力等,品种繁多,数量也不少;第三个箱子里杂乱地装满了新鲜的水果,有苹果、橘子、香蕉等。如此“壮观”的场面真是让人大开眼界!真实的场景、真实的物品一下子就抓住了学生的心,极大地激发了他们的参与热情,加上授课教师的精心引导,绝大多数学生都积极投入到学习活动中,课堂气氛异常活跃,学生学得轻松愉悦,收到了相当好的教学效果。评课时,大多数听课教师对执教者的精心构思、大胆设计,对学生的优异表现给予了很高的评价,但也有几位教师抱怨说:“这样的课看上去是不错,可真到了实际教学中,我们能用吗?这些东西得花多少钱呀!”后来,我们通过与执教者交流了解到,柜子是学校出面从附近的家具市场租来的,玩具和小食品则是执教者前几天刚从超市采购的,学校会报销。

   案例B:“分类”教学片段

   上课伊始,老师用饱含童趣的语言对学生说:“像你们一样,小熊齐齐也刚上一年级。有一天上课的时候,大象老师让同学们拿出数学练习本做题,齐齐翻来覆去地在书包里找,却怎么也找不出来,急得满头大汗。你们认为会是什么原因呢?”学生的回答很有意思:“可能是齐齐书包里的东西太多了。”“可能他很粗心,没认真找。”“也可能是他书包里的东西太乱了。”老师把自己预先准备好的书包拿了出来,并打开说:“这就是齐齐的书包。大家看看,你有什么感觉?”“太乱了,怪不得他找不到要找的东西!”“齐齐应该把自己的东西摆放整齐!”“最好一种放在一块儿,那样就好找了!”接着学生的话,老师说道:“也就是应该把书包里的东西一类一类地摆好,这就是我们今天要学的‘分类’(板书)。大家能不能帮帮小熊齐齐?”学生们自然是热烈响应。老师请几个学生把齐齐书包里的书动手分了分,并说出自己分类的依据。然后又组织学生把齐齐文具盒里的物品进行分类。接下来是让每个学生整理自己的书包。在此基础上,全班又进行了一次“看谁找得快”的找物品比赛。此外,教师还引导学生举生活中的例子,学生的生活经验迅速释放出来:超市里商品的摆放、书店里书籍的归类、农贸市场里购物区的划分、家里衣服的叠放、冰箱里食品的贮藏,等等。你一言,我一语,孩子们豁然开朗:原来分类在生活中竟应用得如此广泛!——这是他们以前从未察觉到的。从孩子们欢快的表情中不难发现,他们觉得数学真是太有意思了!

   在案例A和案例B中,教师所创设的问题情境都能深深地吸引每一个上课的学生,学生们热情参与、积极动手、踊跃发言,营造出了浓郁的学习气氛,收到了理想的教学效果。然而,两者创设问题情境的方式大为不同,案例A刻意追求真实,显得铺张奢华;案例B则力求朴素亲切,显得简易实用。案例A中所显露的方式,有哗众取宠的因素,尽管学生是如此地喜欢,但细加分析不难发现,这主要缘于场面宏大、物品真实所带来的感官刺激,而数学知识带给学生的内心喜悦和思维触动就明显弱多了。而且,这样的问题情境流露出一种“贵族化”倾向,使得部分老师得出如下片面的认识:我上的课之所以学生不喜欢,教学效果差,主要是因为学校的教学设备落后,教学资源匮乏,我们无力营造让学生兴奋的漂亮场景。案例B可算是对此种片面认识的一个有效回应:一个装了些书本、文具的普通书包,同样能引发学生高昂的学习热情,学生在解决身边的问题、自己的问题中,把分类的知识逐步建构起来,体验深刻,理解到位。而让人特别欣喜的是,这样的方式更容易激发、培养学生对数学的内在兴趣,学生的关注点不会更多地停留在非数学的东西上。另外,教师引导学生从生活中找分类的例子,虽然并未真的去找,只是想想、说说,但却能够达到唤醒学生已有经验、激活学生数学思维、培养学生数学眼光的目的。两相比较,孰优孰劣?我从一些资料中看到,同是讲“分类”,一位在村小工作的教师创设的是“分粮食”、“分豆子”的问题情境,一位爱好体育的教师却把学生带到学校的体育器械室里,整理各种活动用球,还有的老师让学生把捡到的树叶分类并粘贴成美丽的图画,虽然问题情境各不相同,但学生们一样学在其中,乐此不疲。有人说过这样的话:事实上,当我们一方面抱怨条件简陋而无法开发丰富的资源时,一方面却浪费着身边的基础资源,如教师自身、学生、课文的插图等。也许这些不够突出、不够现代,但却易于开发,使用便捷,效果也不错。这几位教师正是利用身边资源的好榜样。

   散发着浓郁生活气息的问题情境,固然可以激发学生的参与热情,但须明白,数学问题不等同于生活问题,数学问题情境也不能等同于生活问题情境。因此,数学问题情境绝不是越真实越好,对于生活的真实,数学课应当有选择地适度模拟。只有真正能引导学生展开积极的数学思维的问题情境才是我们数学课最需要的。

【字体:】【打印】【发表评论】【推荐{ 编辑:张国华}
2010高考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