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堂需要静思默想 案例A:“8的乘法口诀”教学片段 师:你觉得哪一句口诀好记?你是怎么记住的? (下面摘录的是学生关于四八三十二的发言。) 生1:四八三十二好记,因为三八二十四,四八比三八多1个8,24加8得32,所以我记住了。 生2:二八十六,四八就是16加16得32,所以我记住了四八三十二。 生3:五八四十,四八比五八少1个8,40减8得32,所以我记住了四八三十二。 生4:一八得八,三八二十四,一八加三八就是四八,8加24得32,所以我记住了四八三十二。 生5:六八减二八得四八,48减16得32,所以我记住了四八三十二。 案例B:“循环小数的认识”教学片段 课伊始,学生在练习本上计算教师出示的两个算式:①64.1÷9.99;②1÷3。算着算着,安静的教室渐渐“乱”了起来。有的学生一边计算一边嘟囔,有的与自己的同桌议论起来,有的干脆停下来对着题目出神。教师微微一笑,示意大家都停下来观察、分析题目里出现的状况。等学生基本弄清了商(循环小数)的特征,教师问大家:“既然循环小数怎么写也写不完,大家能不能动脑筋创造出一种简便、实用的表示方法呢?” 经过个人独立思考、小组讨论后,全班交流开始了。 第一小组发言人:循环小数的小数部分位数是无限的,我们不可能全写完,所以只能抓住它的特点写一部分,我们的写法是0.3333、6.416416416。 师:说得挺有道理。大家怎么看? 生:第一小组的想法不错,但写法不好,如果那样写的话,循环小数不就变成有限小数了吗?这样写和我们前面学习的有限小数混淆了。 第一小组的组员:我们在数后面加个“等”字就行了。 生:不太好看,再说写字也挺麻烦的。不如在0.3333、6.416416416这两个小数的后面加个“……”省劲。 第三小组发言人:看我们小组想到的办法是0.3、6.416,在“3”、“416”下面用横线标出来表示循环的部分,大家觉得怎么样? 第四小组发言人:我们和第三小组的方法差不多,0.3、6.416,只不过是把横线画在了循环部分的上面。 第二小组发言人:看我们小组的0.3、6.416,方框内的数字是循环的部分。大家觉得行吗? 第六小组发言人:我们认为,你们各个小组的办法都不错,就是稍微麻烦了一点点,请大家欣赏我们的“杰作”——0.3、6.416。几个小点,简单、实用、美观,比你们的好吧? 教室里立刻有了一阵“骚动”,大家很不满意第六小组发言人这种骄傲的表现。 师:在下面吵不解决任何问题,大家有什么意见就大胆说出来,好吗? 生:虽然第六小组想的办法很不错,但他们瞧不起别人,自以为了不起,老师应该批评他们。 生:再说了,第六小组的办法也算不上最简便的,把6.416中间那个点去掉,变成6.416不是更简便吗? 师:第六小组,你们觉得其他同学的意见如何? 第六小组的同学凑在一块儿说了一阵“悄悄话”。 第六小组发言人(脸有点红):刚才我是太得意了,sorry!我们认为把6.416中间那个点去掉,确实更简便一些。 师:知错就改,还是好学生!刚才大家想到的办法都十分精彩,有些办法我还是第一次听说,老师听了也是深受启发。大家真够厉害的!不过,咱们最好选择一种简便实用的办法作为大家的通用方法,是哪一种呢? 教室里又热闹起来,大部分同学认定像0.3、6.416这样的表示方法是最简便的。 师:现在咱们看看课本上的简便记法,是不是和你们创造的方法一致呢? 同学们翻开书,“耶——!”不少同学为自己的选择和课本规定的方法一致欢呼起来。 师:就用大家刚才的“研究成果”,咱们来做一组练习。 (投影出示)下面的数中哪些是循环小数?请用简便记法表示出来: 0.999…… 5.02727…… 6.416416…… 3.212121 3.1415926…… 0.547745…… 案例A呈现的是一幅热热闹闹的课堂景观,学生们清晰流畅的表达,各不相同的见解,显示出思维状态确实是相当的开放活跃。有的教师给予了如下的评价:①从参与状态看,学生能主动地参与到学习过程中来,主动地用已有的知识、经验和策略来建构这部分知识。②从教学效果看,学生已经能利用8的乘法口诀之间的相互联系来记忆这套口诀,并呈现出多种富有个性的记忆方法;③从教学方式看,学生不是死记8的乘法口诀,而是记忆有法,记忆得法,这种自主探索、合作交流的学习才是真正有效的学习。我并不完全认同这样的评价。通过仔细分析学生的发言内容,我发现这“热闹”之中有不少表面化的东西,学生的真正收获其实并不丰盈。有的记忆方法,虽然行得通,但并不可取,学生似乎在为多样而多样。比如生4的记法,冗长的思维,复杂的推理,何其繁琐!再如生5的记法,既然学生对“六八四十八、二八十六、48减16得32”这些知识已记得如此纯熟,难道“四八三十二”就难以脱口而出?试问,学生到底认为哪一句乘法口诀更好记呢?这好像我们明明已经在二楼了,想再上三楼,却非得先走回一楼然后再一层一层地往上爬。从学生的课堂表现看出,学生对8的乘法口诀不但已经记得非常熟练,而且对彼此的关系也是胸有成竹,教师在“你觉得哪一句口诀好记?你是怎么记住的?”这个问题上组织学生展开如此广泛的交流,实在没有必要。可以肯定,有不少学生是为了迎合教师的问题,才有意“编”出好多自己并不使用的记忆方法。热热闹闹的气氛营造出来了,学生实实在在的收获却没有增加。有老师撰文指出,现在的一些数学课,特别是公开课,往往冠以“开放教学”的名头,却并非为学生设计的,而是为追求热闹的气氛、为课堂的出彩也是为教师的出彩而“雕刻”出来的。热闹的背后掩盖的是学生数学学习收获的匮乏。以此评价案例A是有些苛刻了,但我们都当以此言为鉴,检视一下自己的课堂教学。教学是为学生服务的,我们应从学生的实际情况出发,着力于让学生在原有基础上获得实质性的新发展,而不是耍些噱头,吹些泡沫。否则,我们培养出来的学生也不会有严谨的学习态度,因为他们在平时的学习中所学到的,是用一些牵强附会的条件去做一些不严谨的主观臆断。 案例B中,教学“循环小数中循环节的表示方法”时,教师采用了“再创造”的教学方法,学生的个性潜能、独特创意得以充分释放,虽然费时较多,但教学过程并不因此显得冗长乏味,而是丰厚、实在、精彩,学生真正成了学习的主人。首先,学生的“再创造”源于自己对问题的切身感受,已有知识和经验被充分“激活”;其次,最佳方法不是来自教师简单的“告诉”,而是学生费了一番脑筋、经历了一番“周折”后得到的:先是通过独立思考生成个人看法,再在小组内进行观点碰撞,形成小组意见,然后展开全班范围的交流——展示、质疑、解释、修正,最终才生成了全班的“研究成果”。“研究成果”渗透着每位学生的努力和智慧,其中滋味,恐怕是教师讲不出来也教不到的;第三,学生经历了反思评价的过程。教师组织学生对各种表示方法进行比较、评价和质疑,使学生不但“知其然”,而且“知其所以然”,既掌握了知识技能,又领悟了学习的策略,还提升了学习品质。课堂上学生有时轻松地笑,有时苦苦地想,既有兴奋之举,也有沉默之态。老师不是一味追求课堂气氛的热烈,而是积极关注学生思维的运行状况,致力于学生思维潜能的激发。由此可见,教师要经得住课堂上的沉默——只有活跃气氛,而没有凝神思索的课堂不是健康的课堂。课堂需要静思默想的时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