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后反思 已经拖课了,学生还是不愿意下课。 师父张兴华满意地对我们几个徒弟说:“应龙的这节课,我就七个字——浑然大气铸成圆!” 认识决定行为。备课时,我就觉得半径、直径不要像原来那样教,一问学生“这是一个多大的圆”,学生就会说出“半径、直径”。事实也是这样,就让自己不再思考了。试教后一反思,才发现“宝物在哪儿呢”是个更妙的问题,首先是回答了探讨的问题,其次是凸显了圆心定位置,半径定大小。现在想来,这样问,味道好极了! 正像电影《阿甘正传》中,阿甘妈妈对阿甘说的:“要想往前走,就得甩掉过去。”是啊,我今天的教法不就是想“甩掉过去”吗?但甩掉别人的过去容易,甩掉自己的过去就难了。我是这样,听课老师会不会也是这样,而不肯接受我这节课呢?不管那么多了。数学研究者往往是孤傲的,认为只有自己发现的“1”才是对的,我应该再思考,再否定自己,就像硬汉海明威说的“比别人优秀并无任何高贵之处。真正的高贵在于超越从前的自我”。 顿悟:几何画板上显示“正多边形和圆的关系”应该从正六边形开始,这样暗合了刘徽割圆术也是从正六边形开始的,并且解决了几何画板上正三角形不正、看着不舒服的问题,还解决了与前面研究正三角形、正方形、正五边形、正六边形“一中同长”重复的问题。哈哈,反思真好! 在完成了“为什么没有规矩也画出了圆”的追问,我说——是啊,圆心只能“一中”,半径一定“同长”。当我们真正理解了祖先的“圆,一中同长也”,才知道以前听说的“圆心”、“半径”是多么重要的两个词啊!——之后,看到学生闪亮的眼睛,我心里真舒畅。这样不就把经验、直观与抽象结合起来了吗?数学的抽象首先是一个过程,其次不就是建立一套术语概念系统吗? …… 整体感受——在学生需要教的时候再教,效果就是好。 自己以前多次教过《圆的认识》,为什么没有今天这么享受呢?莫名地,我想起《老子》第四十五章:“大成若缺,其用不弊。大盈若冲,其用不穷。大直若屈,大巧若拙,大辩若讷……” 那我“成”在哪儿呢?爱因斯坦曾说:“用专业知识教育人是不够的,通过专业教育,学生可以成为一种有用的机器,但不能成为和谐发展的人。要使学生对价值(社会伦理准则)有了理解并产生出热烈的情感,那才是最基本的。”在没有增加新知识点的情况下,上得学生不愿意下课,让学生体验到不同现象背后的本质是一样的,让学生体验到认识事物“特征”的价值,让学生认识圆的“规矩”的同时感受了研究问题的“规矩”,让学生体验到追问“为什么”是一件很有意味的事情…… “花未全开月未圆”,大成“有”缺。那我“缺”在哪儿呢?拖课了,总是不好,那要舍什么?这节课的教学主线是“是什么”、“为什么”等五个问题,那么是否该进一步删繁就简?“大方无隅”等可否舍掉?画圆的环节,已经一题多功能了,可否再压缩? 这节课多处引经据典,是否过“度”了?“度”是几处呢?每一处都与“数学”有关,只是“顺手一投枪”(鲁迅语),那老师“顺手”多了,学生是否会目不暇接、“审美疲劳”? (华应龙 作者系北京第二实验小学副校长,本实录由石雪纳老师整理。原载《人民教育》2008年第3—4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