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关注技能到关注素养 ——从PIRLS看学校中儿童阅读能力的培养 PIRLS的英文全称是Progress in International Reading Literacy Study(国际阅读素养进展研究),由国际教育成绩评价委员会(IEA)主持,是一项针对全球小学四年级学生阅读能力测试的研究计划。华文地区的中国香港在2001年和2006年参加了该研究计划,中国台湾在2006年参加了该项测试。2007年公布的结果显示,中国台湾在参加测试的46个国家和地区中排名第22位,而中国香港排名全球第2位(2001年排名第14位)。 儿童阅读能力的培养,需要各个方面的配合,所以,PIRLS2006特地设计了5种问卷(分别针对学生、父母、教师、校长和课程),来分析影响学生阅读成绩的各种因素。从中可以看出,学校课程、教师教学策略等方面对儿童阅读能力的影响巨大。香港地区之所以能成为全球进步最快的地区之一,很大程度上也是因为他们花了很大精力改革学校的阅读课程。中国内地由于没有参加此项测试,无法进行对比研究,但反观我们的阅读教学,至少应该在以下方面有所重视。 在“素养”的层面重新定义阅读教学观 阅读是一切学习能力的核心,阅读能力是学习其他学科的基础,它是语文中最重要的能力,也是现代人的基本素养。2002年开始,香港的教育改革把“从阅读中学习”列为小学一年级到中学三年级课程的四个关键项目之一。政府投入很大财力支持学生阅读,例如,提供资金让学校购买课外书,鼓励学生课外阅读;很多小学在校园的走廊、运动场等地方设立阅读角,让学生可以随时随地阅读他们喜欢的书本;在每所学校都设有图书馆及专职的图书馆主任,负责组织不同的阅读活动,并指导学生使用图书馆的资源;越来越多的学校把每天的第一节课作为阅读课,学生能阅读他们感兴趣的报纸、故事书或其他阅读材料。2006年香港课程改革调查报告显示,实施课程改革后,九成以上的中小学校长都认为“学生阅读习惯有明显进步”,八成以上的小学生都认为自己“喜爱阅读,并从中学习新知识”,“喜欢阅读不同类型的书籍或报刊”,有78.4%的学生每天都能抽时间阅读。 而我们的学校和教育行政部门还不太重视阅读,很多只是把阅读作为语文课的一部分,学生的阅读能力和兴趣都偏低;在投入方面也不足,学校图书馆大都形同虚设,图书馆的书籍陈旧而且质量很差;在课程设置上,基本上没有专门的阅读课,偶有设置的多作为自习课,缺乏专门教师指导。这些差距的形成,有经济的因素,但更多来自观念和认识的偏差。 PIRLS主要是就“阅读素养”(reading literacy)进行测评,其对“阅读素养”的描述是:(1)学生能够理解并运用书写语言的能力;(2)能够从各种文章中建构出意义;(3)能从阅读中学习;(4)参与学校及生活中阅读群体的活动;(5)在阅读中获得乐趣。可见,在PIRLS中,阅读能力不再被局限在语文学科范围内,它关注的是阅读的目的和情境,将阅读和生活相联系,将阅读融入生活的各个层面,并强调阅读的乐趣。而我们传统的课程只是把阅读作为一种技能,没有作为一种素养提出,因此在教学中也多采用训练的方式进行。语文教师多局限于字、词、句的层级分析,缺乏整体上培养学生的阅读习惯和阅读兴趣的意识。 在阅读能力的发展方面,PIRLS认为小学三年级(9岁左右的学生)是阅读发展的关键期,在此之前是“学习阅读”,三年级之后则要“通过阅读来学习”。如果在小学三年级之前还没有培养出阅读兴趣和阅读技能,以后将出现“富者愈富,贫者愈贫”的现象,也将影响到其他学科能力的发展。如果以这一时间线来看我们的阅读教学,则显得速度太慢,教师才刚刚鼓励学生自主阅读,一些阅读技巧如默读在这个阶段才明确提出,一些高层次的思辨技巧在此时尚未涉及。当然,PIRLS提出的阅读能力发展的观点,很大程度上依靠学龄前的着力培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