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研究和实践,我们认为教学中的主题阅读内容设计应该注意这样几个方面: 首先是阅读主题应该拥有明确的人文内涵并成序列。 在主题阅读中,一个主题实际上是一个通向人文思想的窗口,一个开拓学生精神视野的机会。因此,我们在指导学生阅读时,对每一个主题都赋予了明确的人文内涵,并注意让“主题阅读”的外延与儿童生活的外延相等。例如,小学一年级“爱”的主题设计是按爱家人、爱周围的人、爱陌生人、爱同一民族的人、爱不同肤色的人这样的发展序列而变化的,掌握了这个规律,也就把握了儿童阅读中“爱”的人文内涵。类似的设计还有诸如二年级关于“友爱”的主题“勾勾手做朋友”,四年级关于“诚实”的主题“心灵的花朵”、关于“和平”的主题“硝烟里流泪的眼睛”,等等。 同时“主题阅读”中的各个“主题”应该是前后衔接紧凑,并能够形成人文思想序列。例如我们在设计“爱科学”的主题阅读文章时,是按“了解基本自然常识、了解现代科学知识、了解一些重大发明和发现、感受科技的巨大变化、揭示前沿科技的奥秘、发现科技发明背后的力量”这一主线编排的。这样在教学中就可以充分利用这一序列实现“联动”:一是多主题联动。由一年级“身边的科学故事”到二年级的“科学放大镜”再到六年级的“让翅膀飞翔的力量”,循序渐进,顺次提升才能形成序列;二是读一篇联动读多篇。由一篇文章引发开去,寻找出同主题、同题材、同类别的文章进行反复阅读;三是由一种方式变换多种方式。可以让孩子们自由地选择适合自己的阅读方式,由字里行间去感受、体会语言之美,挖掘文中所蕴含的人文思想,从而实现阅读的个性化、多样化。 有人文内涵的主题阅读一方面激活了学生的阅读兴趣并与学生的精神世界相通、相融,另一方面在和谐共鸣的阅读过程中,学生能够得到智慧启迪、情感陶冶和价值提升。 其次是选择与儿童生活贴近的经典内容。 儿童的天性是喜欢追求有趣而新奇的东西。他们所表现出的稚嫩不代表浅薄,儿童的许多思考是带有哲理性的,细心呵护他们的童真和童心是儿童主题阅读的题中之义。而能够感动和影响儿童的作品,大多不是那些“神化”或“圣化”的作品。因此,我们在选择阅读主题的时候尽量取材那些贴近儿童生活内容的经典作品,让孩子们能在这些作品中找到与自己熟悉的生活“影子”和精神上的“引子”。经典有两个作用,一是积累儿童的人生,二是关注儿童的现实发展,二者兼备的经典才是儿童最需要的阅读内容。强调在选择主题阅读内容时取法乎上是很重要的,但取法乎上并不意味着不作任何“加工”。我们进行主题阅读时都加入一个特殊的内容——每一个主题单元前都有教师的精妙导读、轻松导读做“引”,讲求“趣”为先。一则导读就是一支歌、一首诗,它既可激活学生的读书兴趣,又可点明主题精髓。例如在五年级下册“咀嚼经典”这一单元,教师的单元导读是这样创编的:“悠长的岁月,浓缩成一个个精彩的片断;触及文字,去抚摸那一张张发黄的相片。对着快乐而微笑,对着苦痛而伤感,对着逝去而怀念。读着读着,你会发现一个个老朋友正从时间那一端徐徐走来,亲切的声音萦绕在耳畔!”从一年级到六年级,主题阅读94个单元,共有94个单元导读,都源自教师的创作。这些主题创作是一个具有儿童挚爱之心和厚重文化底蕴的教师群体在教育科学研究中凝结成的智慧结晶,轻松、活泼、自然、有道,恰如其分地增加了经典的活力。 其三,阅读内容做到与教材同步。 用与小学语文教材同步并具有一定人文主题的阅读来引领儿童寻找精神家园,应该是儿童学习阅读最便捷、最有效的方式。在主题阅读教学中我们也力图做到这一点,例如在设计五年级下册第四单元《桥》一文时,我们选择了《生死抉择》作为同一主题阅读的补充材料。因为在内容与情感上,儿童会通过阅读这一相关主题的内容产生似曾相识的感觉,而正是这种相关的情感可以引领儿童寻找阅读的精神源头,吸引他们去更加深入地理解辨识相似中的不同内涵。 最后是设计体例尽量尊重儿童的阅读特点。 一种适合儿童特点的阅读模式一定是轻松愉悦、活泼有趣、张弛有度、收放自如、前后呼应的,一定是以学生自主学习为前提的。除了“导读”外,我们在阅读篇目中还加入了点“睛”之笔:把每一篇文章里深切感人、幽默有趣、耐人寻味的语段放在文首,既有引趣之意,又有点睛之义;用精炼名言揭“题”:文尾用一两句名言或编者感悟来点明文章主旨,寥寥数语、精湛洗练,既可成为儿童记忆积累的对象,又可以回应文章主题,更是对儿童人文素养的一种有意升华;“文中找宝”汇总:每一单元主题的结尾“文中找宝”是在“小书虫”和“老夫子”的互动中,通过“我会读”、“我会写”、“我会背”、“我会思考”、“我会实践”等方式,总结和提升阅读所得,并引发小读者产生“自我的问题”、“自我的见解”、“自我的主张”。 这样精心的设计,没有过多的修饰,但自然地将语言积累与文字之美、人文之妙融为一体,赏读即积累,积累即赏读。 除此之外,主题阅读还可以和有效的语文实践活动联系起来,开展多样化的语文主题活动。在黄田小学,我们采取了诗文朗诵会、编写课本剧、采集“成长之音”等多种方式分享阅读,促进了孩子们对文本更深入、更多样、更富有个性的解读。在低年级的诗文朗诵会上,小选手们在台上的表演激情飞扬、情真意切,琅琅上口的诵读宛如大山里流出的清泉之声,令人心驰神往;在中年级的采集“成长之音”活动中,孩子们尽情展示自己喜欢的文配乐、配像、配图的本领;高年级学生则将民乐表演融入诵读之中,古筝、扬琴、柳琴、唢呐、横笛、长鼓合奏下把《沁园春?雪》演绎得气势宏伟。另外,各个班级还创造了多种形式的表演方式:三年级一班的小演员们把《地球就诊记》编排成电视剧在校园电视台展播;四年级二班的“小百灵们”把《水乡行》改编成儿歌在班级里传唱;五年级三班的同学们把《剃头大师》排演成了课本剧;六年级二班开展了“读美文、写美文”活动,先后出版了《超级二班童话屋》和《蜗牛学步》两本习作集……一个学期下来,全校参与“主题阅读”活动的学生占到了95%,35%的家长也参与其中,许多学生通过“主题阅读”,语文成绩进步明显。 随着研究的深入,我们更加深刻地认识到:主题阅读是由语文拓展到语文之外的重要媒介,它不仅仅是儿童、教师、文本之间的对话过程,更重要的是它可提高儿童的心智水平,浸润其生命,丰厚其精神。它所承载的不仅仅是文字本身,更在于精神,在于风骨。 正是这些点滴、细小、朴实的教学研究汇集起来才形成了关于主题阅读的观点、信念和实践,并由此诞生了145万字的《新语文主题阅读》读本。 (刘宪华 作者单位系广东省深圳市宝安区黄田小学) (原载《人民教育》2008年第11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