养成好习惯 爷爷说,我国自古以来有“言教”和“身教”的说法,还说“身教”胜于“言教”。“身教”就是“以身作则”,教育者自己做出榜样来,让受教育者自动效仿,收到的效果比光凭口说深切得多。爷爷又说:教育工作者的全部工作就是为人师表。 早在1941年,爷爷在《如果我当教师》这篇文章中说:我将特别注意,养成小朋友的好习惯。我想“教育”这个词儿,往精深的方面说,一些专家可以写成巨大的著作,可是就粗浅方面说,“养成好习惯”一句话也就说明了它的含义……养成小朋友的好习惯,我将从最细微最切近的事物入手:但硬是要养成,决不马虎了事。譬如门窗的开关,我要教他们轻轻的,“砰”的一声固然要不得,足以扰动人家心思的“咿呀”声也不宜发出;直到他们随时随地开关门窗总是轻轻的,才认为一种好习惯养成了…… 看到这段文字,我不禁会笑出声来,因为小的时候爷爷正是这样教我们的。孩子毕竟是孩子,即使爷爷给我们讲过,为了不打扰别人,搬东西要轻拿轻放,关门不要发出声音,我们还是常常会把这些道理忘在脑后。我曾几次被爷爷叫住,要我把椅子搬起来重放,把门打开来重关,反复练习,直到养成了习惯。弟弟永和到现在还常常会说起一件往事:他小时候有一次着急出去,随手一甩,西屋的门在身后“砰”的一声关上了。他觉得大事不好,赶忙往北屋跑,想到姑奶奶那里去躲过“这一劫”。没想这一跑反而惹怒了爷爷,他硬是追到北屋,揪着耳朵把弟弟拽了回来,让他重新关门。这是弟弟唯一一次被爷爷揪耳朵,从那往后他就是再着急,也不会随手甩门了。这真应了爷爷早年说的:养成小朋友的好习惯,我将从最细微最切近的事物入手:但硬是要养成,决不马虎了事。我们的有些好习惯,正是在爷爷不厌其烦的督促下养成的,至今受益匪浅。 爷爷严于律己,从小养成了很多好习惯。比如:每做一件事,只要开了头就一定坚持到底。他16岁开始写日记,天天写,一直写了78年。他做事认真,小到开个信封,写个便条,大到读书、写文章、讲话,时时处处都如此,绝不马虎。他喜欢整洁,无论什么时候穿戴都清爽利落,办公桌面总是那么干净整齐,经常要用的东西都有归宿,一拿就到手,不用找来找去。他做事的时候总会为别人着想:把刀剪递给人家的时候,一定让手柄向着对方,为的是让人家好接;抄稿子的时候字写得一笔一画,清清楚楚,为的是不让排字工人费力去猜;在公共场合不大声喧哗,为的是不影响别人的工作和生活……这样的例子我可以说出很多很多。看到这里也许有人会想:这样中规中矩地做人不累吗?那我就用爷爷的话来回答他:“习惯成自然”才是能力,一个人养成的习惯越多,他的能力越强。习惯不是一会儿就会有的,也得逐渐养成……直到“习惯成自然”,不待强制与警觉,也能行所无事的做去,这些就是终身受用的习惯了。对于爷爷来说,他的这些习惯已经化成了平日里自然而然的言行,当然不会觉得特别累。 这里就说说爷爷对我们影响很大的一个习惯——遵守时间。爷爷的时间观念很强,每天睡觉、起床、吃饭、工作都有一定的时间安排,这让我们从小就知道爷爷这会儿在做什么,也让全家人做事有了时间依据。爷爷凡约见朋友和来访者,他都会比预定时间早十几分钟到客厅等候;凡去开会参加活动,他都会提前十几分钟到场,绝不迟到。记得“文化大革命”刚结束那年,国务院请爷爷到人民大会堂去开一个大会。那时候爷爷的用车还没有恢复,他早早穿戴整齐,到外屋等候汽车来接。可能是当时要派车去接的人不少,调度出了问题,车久等不来。为了节省时间,爷爷走出大门站在门口,准备车一到上去就走。可直到大会马上就要开始了,车还没有来。大会秘书处接二连三地来电话催问,家里人都急得团团转,没想爷爷转身从门口回到屋里,平静地说:就是车来了我也不会去了。大会开始以后入场,是对大会召集人的不尊重,还会干扰其他正在听会的同志。他还让我们打电话告诉秘书处,说明他不能到会的缘由,请他们不要再派车来接了。这件事给我的印象太深了,至今也忘不掉。 爷爷遵守时间的习惯一直影响着我们的爸爸。在爸爸的晚年,我常常陪他去开会,陪他一起见客人。和爷爷一样,爸爸开会不迟到,约好要见客人,会早早儿地坐在那里等候。如今,父辈的这个好习惯也传给了我们,遵守时间在我们这儿已经成了顺理成章的事情。爷爷说过:在各项教育里,家庭教育是最初最基本的一项。家庭教育是基础,基础教育打得好不好,跟以后各项教育的效果大有关系。因此家庭教育绝对不容忽视。从我们一生下来,爷爷就在有意识地对我们进行着家庭教育,而我们却在无意识中、在不知不觉中,潜移默化地受到了教益,并影响着我们的一生。 为了写这篇文章,我把爷爷有关教育的一些文章拿出来重读,觉得在爷爷从事教育工作的这几十年里,他的那些最基本的教育主张从来没有改变。对这些看上去很简单很朴实的道理,他始终坚持不懈,不只是在嘴上说,在纸上写,号召别人去实行,自己更是先行者和实践者。爷爷在不同的场合和文章中都引用过“有诸己而后求诸人”这句老话。按我的理解,这句话是说:无论什么事情,应该自己先做到,然后才能要求别人也做到。在我的眼里,身为教育工作者的爷爷正是这样的人。我想:这就是人们把他称之为教育家,尊重他的原因吧。 2010年1月21日于深圳 叶小沫 (原载《人民教育》2010年第9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