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办单位:人民教育杂志  
您的位置:首页 > 理论 > 正文
湖北省宜昌市西陵区义务教育发展纪实
2010-11-07  2010年11月07日  来源:人民教育

  均衡·规范·特色

  ——湖北省宜昌市西陵区义务教育发展纪实

  本刊特约记者 肖昌斌 通讯员 柳 萍

    3年前,湖北省宜昌市西陵区三江小学还是一所薄弱学校。为了转出三江小学,舍近求远择校到心仪的实验小学,胡子文一家不遗余力地往来奔波,备受煎熬。

  而在短短3年当中,家门口的三江小学发生了巨大的变化。不仅校园漂亮了,而且书画特色声名远播,胡子文以前的同学个个都写得一手好字,十分自信。

  住在三江小学隔壁的胡子文一家,见证了学校的发展变化。胡子文的父亲决定,把孩子从实验小学转回三江小学!2008年2月12日,他向学校递交的转学申请得到了正式答复,春季开学第一天,胡子文终于回到了家门口的三江小学。

  三江小学的变迁只是西陵区21所学校变化的缩影。

  西陵区是宜昌市政治、经济、文化中心,现有常住人口40万,辖21所义务教育阶段学校。6年前,由于全区学校之间悬殊巨大,“学生择校、教师择教”的尴尬每年都在西陵区上演。从2004年起,西陵区强力推行“均衡+规范+特色”的义务教育区域发展模式,在实现办学条件均衡和师资配备均衡的同时,着力于规范管理和特色办学,推进全区学校的内涵式发展。

  由此,西陵区的学校一跃而上较高的发展平台,西陵区也实现了义务教育均衡发展的精彩跨越,真正成为没有择校的地区!

    均衡篇:以均衡发展促进教育的公平发展

  “推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遏制择校风,根本不在‘择’字上,而在‘校’字上——办学水平不均衡、优质学校不足。择校现象的源头不在家长和学生,而在学校和教育管理者本身。”西陵区教育局局长夏晓琼说:“解西陵教育之困,均衡是手段,优质是目的。”

  一诺千金

  2004年,一场“内外齐动、硬软兼施、科学规划、整体推进”的义务教育均衡发展突围战,在西陵区展开。时任区长、现任区委书记周青在全区教育工作会上承诺:区政府将在短时间内通过增加投入解决硬件建设问题,全部承担起义务教育均衡发展的成本!

  “区委、区政府兑现承诺的行动体现在对教育的优先和倾斜上。”周青说:“在确保教育发展优先规划、教育投入优先安排、教育用地优先保障、教育用人优先补充、教师待遇优先落实的同时,区委、区政府决心举全区财力,用3年时间完成学校布局调整和新一轮学校改造,经费投入向薄弱学校倾斜,合理配置教育资源,努力办好每一所学校。”

  财政投入向教育倾斜,资金投入向农村和偏远、薄弱学校倾斜,评骨干教师及评职称向薄弱学校倾斜,各类项目、政策帮扶向薄弱学校倾斜……正是这些“倾斜”,换来了西陵教育的一次华丽转身。

  自此,西陵教育史上规模最大的学校改造工程启动,校校都呈现出热火朝天的建设景象。区教育局着眼于长远、着眼于均衡,立足高标准,从教学楼、运动场,到学生课桌凳、教师办公桌椅、微机室、校园网等均按同一个标准,全区城乡每所学校均实行标准化建设。

  一诺千金。政府对教育投入做到了应保尽保,在不到4年时间里,投入近亿元资金提前兑现了“短时间让城乡学校硬件建设站在同一起跑线上”的承诺。全区21所学校全部换上“新装”,建起了高标准塑胶操场,完成了课桌凳的更新,补充、更新微机室电脑,完善校园“两网”建设,全面实现了“班班通”。

  掷地有声的承诺,体现了政府促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的决心,激起了西陵区教育工作者的信心。

  “葛洲坝区域学校抓住机遇,成为西陵区最幸运、受益最多的学校。”葛洲坝实验小学校长林红说。

  作为宜昌市的主城区,西陵区云集着一大批中央和湖北省驻宜企业,多数企业学校经营惨淡,质量低下,自卑压得师生抬不起头来。2006年8月3日,葛洲坝区域的7所小学正式移交给西陵区政府。刚刚完成新一轮学校改造工程的西陵区,于8月底就启动了葛洲坝区域学校的改造工程。当年9月,区政府投入近两百万元为移交学校建设了4个微机室,配置了教师办公电脑及音响等设备,新修了厨房、厕所。随后,滨江小学、三江小学等4所学校的教学楼维修改造工程竣工,图书、仪器等设施设备按一类标准一次性配送到位,当年的财政投入突破500万元。

  三江小学青年教师邹丽殷说:“如今,校园建设漂亮了,师生变得自信了,走进校园就涌动着一股工作的激情!”

  由“学校人”变成“职业人”

  加大引进、交流,稳妥推进骨干教师有序流动,整体提升每所学校的师资水平,是西陵区促进教育内涵均衡的一项“关键技术”。

  自2004年以来,他们一方面加大引进力度,招考和引进了近百名骨干教师、优秀大学生,充实到薄弱学校的教学一线;另一方面,依靠政策倾斜,引导一批名师走进偏远和薄弱学校。2006年,西陵区再次完善学科带头人及骨干教师评选办法,将评选指标分配到每所学校;出台城区教师到农村或偏远、薄弱学校任教服务期制度,连续4年安排30多名骨干教师到区内农村学校和偏远学校任教,安排10多名偏远学校的教师到中心城区学校跟班学习。

  如今,西陵区教师要评选骨干教师、晋升高级职称,必须到农村学校任教一年以上,他们还在全社会“海选”西陵名师,全区21所小学校校都有了名师,彻底改变了原来该区90%的骨干教师分布在10%的学校、所有的省级骨干教师和学科带头人都集中在5%的学校的格局。

  区教育局分管人事工作的副书记曾毅说:“稳妥推进骨干教师有序流动是均衡配置师资资源的一种有效方式,而校长交流则能不断激发学校活力。”

  区教育局在对全区各校班子开展调研、测评的基础上,动员各学校及教育局机关中层干部竞争空缺的校级岗位。区教育局除设置年龄、工作经历等一道道“门槛”外,还出台了一个硬性规定:在同一所学校工作满8年的校级班子必须交流,促使一批有经验、有智慧、长期从事学校管理的老校长,再次走进新的学校,再度点燃激情,激发灵感。同时,也把他们经营多年的名校、优质学校交到一批想创新、有创造能力的年轻校长手中,为一批新的教育行家成长提供了舞台。

  在这次大规模的“易帅”调整中,全区21所小学的54名校级领导,只有16人仍留在原校任职,交流面达70%,其中,5名校长、6名副校长从中心城区交流到刚刚移交一年的葛洲坝区域学校任职,同时,葛洲坝区域6名校级领导交流到中心城区学校。全区各校班子成员呈现出年轻化和高学历的特点,本科以上学历占98%以上。

  大规模的学校“易帅”和大范围骨干教师交流制度的推行,确保了全区各校师资在学历结构、职称结构及年龄结构、骨干教师数量等方面大体均衡。更重要的是,此举让西陵区的教师不再专属于哪所学校,教师从“学校人”变成了“职业人”,教师的多向流动成为常态,确保了全区师资配备的动态均衡。

  教师在转变身份的同时,价值观也在悄然发生着变化。

  语文骨干教师黄敬,从主城区刘家大堰小学主动要求调到偏远的西坝小学。在西坝小学,她不仅挑起了语文教研组长的重担,而且争取省教研室的支持,为语文组引进了省级教科研课题——小学作文教学研究,吸引全校语文教师参与。她自己则既当培训教师,又带头示范,再次焕发出青春的激情。她说:“我不能再过没有追求的‘过日子式’的教育生活,现在偏远学校条件不比城里差,到偏远学校事业发展的平台更大!”

【字体:】【打印】【发表评论】【推荐{ 编辑:张国华}
人民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