规范篇:用科学规范的制度解放学校和师生 “走出教育改革困境亟待教育思想大解放,而西陵区的‘教育改革创新案例’为宜昌提供了一场教育创新的思想盛宴。”宜昌市教育局局长苏开美如是说。 今年春节前夕,宜昌市隆重表彰和发布了2009年度教育改革创新案例,西陵区提供的“均衡+规范+特色”义务教育发展模式以高票获得全市一等奖。苏开美说:“管理制度的基本功能是规范,其本质不是制约而是解放。西陵区教育局用制度解放了学校,学校用制度解放了师生。” 解放校长:用制度引导校长争当教育专家 西陵区的21所学校,21位校长都是教学的好手。每年,区教育局都要举办校长教学大比武。校长上讲台是西陵区设置的制度要求。夏晓琼说:“这条制度设计的初衷,一是告诉全区教师,校长不是官,一位好校长首先应该是一位好教师;二是引导校长争当教育专家,而不是当社会活动家。” 引导校长争当教育专家,不做事务性校长,需要政府承担起责任,用制度为校长“松绑”,让校长不为钱忧,不为人虑,从事务堆中解放出来。 2004年底,区教育局在湖北省率先进行校财局管、系统统筹预算改革,将区内所有学校和教育单位纳入系统财务统筹预算,对各学校公用经费、人头经费按统一标准预算,实行“核定基数、统筹调控、余额上缴、超收留存、差额弥补、财政兜底”,并足额拨付到位,使每所学校有钱用、能运转。 义务教育“零收费”后,地处闹市区的学校因有颇丰的学校门面收入,而“手头宽裕”。为此,区教育局出台了“均贫富”政策,学校门面收入统一管理,统一使用,而调控的资金重点解决教师的货币化分房等补贴。第一年就调控了165万元资金和争取财政兜底投入100万元,弥补了经费预算有缺口的学校,首次实现了全区教师待遇一致。 在资源配置相对均衡后,区教育局着力将学校规范高效管理作为促进每所学校优质发展的突破口。建立内外结合的监管体系,对课程设置、学业补习、学生用书、收费等十六个方面进行规范,约束校长、教师自觉规范办学行为。他们聘请了百名社会义务监督员、建监督投诉平台、设家校互动沟通平台,开门评教、开门评校,将学校置于整个社会监督下,有力地促进了教育自律。 他们开展规范化行动研究,将校长、教师、后勤等岗位的每一项工作研究到“做什么、为什么做、由谁做、怎么做、何时完成、效果怎样”,将抽象的管理简单化、具体化、规范化,编撰了《课改背景下学校管理操作指南》,进一步完善了学校的规范管理体系,提升了教育管理品质。 葛洲坝实验小学校长林红说:“这种理念下的管理,让校长的‘权力’变小了,但办学的空间却更大了!” 解放教师:用制度构建通向职业幸福的路径 2007年7月,贺金莲到薄弱的刘家大堰小学任校长。当时,教师的职业倦怠是她必须首先面对的大问题。 为了让每位教师都有机会成为“名师”而不是“教书匠”,学校特别设置了“优质课认证”制度,教师只要觉得自己的课堂教学达到了优质课标准,就可以主动向学校教导处申请上优质课,全校教师参与听课、评课,最后由“校优质课认证专家组”来认证。凡通过优质课认证的,学校为教师颁发证书,同时授予该教师做“师傅”的资格,承担所任学科上示范课的任务。 语文教师彭兰苏是全校第一个接受优质课认证的老师。“那节认证课,改变了我。”回忆2007年首次参加学校优质课认证的情景,彭兰苏非常庆幸自己被“逼”下水,由一个安于现状的普通教师,成长为不断抓住机会提升自己的优秀教师。 “现在,我再也不满足于一下班就回家过自己的小日子了,从内心迸发出工作热情,时时激励自己主动学习、追求上进。” 彭兰苏说,从那时起,她不再满足于仅仅把一堂课上得灵动有效,而是走上了教学研究之路,她坚持反思每节课的教学得失、梳理记录有效易行的教学方法和感悟。2007年,她先后5次外出交流讲学。2008年5月,她夺得湖北省小学语文说课竞赛一等奖。3年来,她收获了诸多成果:“西陵区优秀青年园丁”、“西陵名师提名奖”、“西陵区兼职语文教研员”、省市区三级优秀语文教师。 贺金莲说,“只有教师幸福地教,孩子才能幸福地学。学校的制度构建应立足于培育教师的职业幸福感,为每一位教师创造发展的环境。” 目前,刘家大堰小学35名专任教师中,大部分教师都申请了优质课认证并获得通过。他们尝到了成功的喜悦,并找到了通向职业幸福的道路。2009年,该校三个学科的教师被评为宜昌市优秀学科教师,4名教师获得省级优质课竞赛奖,8名教师获得市级竞赛奖。优质课认证像磁石般吸引每个教师勇往直前,拼搏奋进,教师发展形成了“雁阵效应”。 解放课堂:让校本教研转化为教育生产力 每周二和周四下午,是东方红小学语文教研组开展教研活动的固定时间。 例如,对“有效课堂提问”的研究,首先是教学展示课,每个老师都带着任务听课,有的记录讲课教师一节课提问多少次,有的记录有效提问,有的记录无效提问,有的记录能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激活学生思维的精彩提问。课后,老师们围绕每个人不同的听课观测点开展评课。 教学展示课评教评学结束后,再以“一课三上”的形式,在校内掀起“教研能力大比拼”,让每个人从自己的课堂开始,思考、探索语文课堂有效提问的策略和方法。语文教研组长张莉莉说:“这样的研究或许带有‘田野草根’的气息,但让我们感受到了自我发现——自我反思——自我解决的专业提升,切实体会到了‘经历着的研究者’的充实与自信。” 校长章晓莉说,每个教研组在每学期都选定一个课题进行研究。这些课题都立足于教学实际,紧密结合教师的教育教学,每个老师都有“源头活水”,不仅研究得轻松自如,而且带着研究的目光审视日常教学,促进了教学艺术的提高。这种新鲜活泼的“教研组小课题”研究模式,不到3年时间,已在东方红小学遍地开花。 近年来,区教育局把教研组工作作为全区教学、教研工作的重中之重来抓,组织培训,召开会议,巡视检查。区教育局副局长兼教研室主任冯发柱说:“校本教研在西陵区是促进教育生产力发展的重要动力。校本教研解放的是课堂、是教师,受益的是学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