特色篇:让特色文化成为学生最生动的记忆 赵梦弦,中国音乐学院音乐指挥专业学生。她每次回家,一定会到母校——宜昌市实验小学看看自己的老师,感谢老师当年为自己的个性发展打下一生的底色。宜昌市实验小学新芽艺术团已创建21年,当年的小团员赵梦弦因演唱《推磨歌》获得全国“五个一工程”奖,从此与艺术结下不解之缘。 教育就是把很多东西都忘了之后,留下来的东西。留下来的是什么?就是成为学生永久记忆的特色文化。 夏晓琼说:“有竞争才会有发展。而区域教育的竞争,表面是教育质量的竞争,实际是师资队伍的竞争,本质是教育特色文化的竞争。”在夏晓琼看来,每一所学校都是潜在的特色学校,每一所学校都可以发展成为特色学校,创建特色学校的终极目标就是将每一所学校办成优质学校。 特色是如何炼成的 位于长江之滨的学院街小学是一所有着光荣革命传统的百年老校,有着丰富的红色校史资源,学校以此作为特色文化建设的突破口。 当了解到1937年曾在校工作的17位地下党员中,目前仍健在的只有两三位的信息后,学校组织专人,对学校的历史进行了抢救性挖掘。校长徐萍说:“通过革命前辈的讲述,我们听到了许多发生在峥嵘岁月的革命故事。曾与马可一道参与《白毛女》音乐创作的瞿世雄谱写了《学院街小学校歌》,冯玉祥、老舍等曾先后在学校留下过足迹,著名教育家陶行知曾专门到学校作抗日演讲,著名音乐家贺绿汀曾亲自指挥学院街小学教师合唱团演唱……” 通过近两年的走访,学校挖掘了厚重的红色校史,编撰了《红色华章》(即学院街小学抗战教师文集)、《峥嵘岁月》(即抗战时期历史记忆),成为学校珍贵的红色教育历史教科书。 校园里,长30余米、宽6余米的校史长廊,用“让时间叙述历史、峥嵘岁月、生活即教育、风流人物、名人轶事”五个板块,再现了1927年至今的校园文化的厚重与沧桑。 根据学校厚重的红色校史,学院街小学确立了“继承革命传统,弘扬行知精神,塑造现代城市人”的特色办学目标。学校在上世纪90年代秉承传统,创建了少年军校,曾先后6次获民政部、解放军总政治部“双拥先进单位”殊荣,被原国家教委、全国少年军校总校命名为“全国少年军校示范学校”。 学校文化建设的关键是核心价值观的提炼与建设。徐萍走访专家,再次对学校的历史及现状进行深刻的分析、整理,提炼出学校历史的核心精神——求真。学校组织全校师生围绕“求真”,规划校园文化。 夏晓琼说:“只有具备了历史和现实穿透力的校园文化,才具有深刻性和独到性。” 西陵区在全区广泛开展学校特色创建活动,通过挖掘办学历史、团队研讨、专家论证、现场推进、督导评估,通过传承、创新,科学定位并立体培育学校特色文化。建设学校文化的过程,成为每所学校将历史和现实汇聚成创造之源的过程,成为统一思想、形成共识、凝聚智慧的过程。 用文化的力量浸润师生 一校一品、各具特色的西陵区学校文化浸润着师生。四川一位校长在考察西陵区校园文化之后,在自己的博客里这样写道:“徜徉在校园,总有一股巨大的力量逼着你丢掉杂念,去感受校园独有的魅力,去分享孩子们学习的快乐。” 文化以它巨大的力量,雕刻出了学风醇厚、书香怡人的雅致校园,静心教书、潜心育人的儒雅教师,灵动聪慧、彬彬有礼的文雅学子。 仅有400多名学生的相对偏远的常刘路小学,着力创建体育特色文化,学校已先后向湖北省专业运动队输送了10多名优秀运动员,在省级以上赛事中获得100多枚金牌。2004年,国家体育总局支持该校建起国家级青少年体育俱乐部,2005年被“中国特色教育理论与实践调研”总课题组授予“中国特色教育示范基地”称号。 走进康庄路小学,恍如走进了“国学经典”的学习乐园,每个学生都能背出不少诗词佳句,校园文化墙上、教学楼走廊上、教室里,到处都充满着诗情画意。师生们诵读得兴致盎然,天长日久,深刻影响了师生的气质、修养。 6年间,西陵区教育局整体推进学校特色文化建设,90%的学校确立了发展特色,已先后有三批、14所学校形成了特色文化品牌,依托学校文化举办的古典诗词节、棋艺文化节、科技节等个性文化活动,呈现出蓬勃的朝气与活力。学校特色文化成为引领学校快速、健康、可持续发展的核心竞争力,有效推动了学校的内涵发展。 西陵教育追求的“让每所学校充满生机,让每位教师充满活力,让每个孩子充满智慧”的教育理想,正在一步步变成现实。 (原载《人民教育》2010年第9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