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办单位:人民教育杂志  
您的位置:首页 > 文化 > 正文
一曲深情共渡
2010-04-06  2010年04月06日  来源:人民教育

  散文

  ● 熊少严

  这个夜晚风雨交加,却有一股清澈无痕的潜流在风雨中涌动。这清流圣洁纯粹,坚定沉着,忽如飘飞轻盈的双翅,忽如在深海下推进的无形之川,又忽如丽日蓝天,琼浆喷薄——这是歌声,歌声让外面的风雨淡出,消隐。

  这是在真道书院小学部的礼堂里,家长合唱团每周一次的常规练习。指挥和教练是校长丘日谦。歌者大多刚下班,也有的是全职家务的“师奶”,他们或西装革履,或短衣跑鞋,或家居便服,或浓妆,或素脸,五花八门,匆匆从各处会聚到此。

  真道书院是香港中小学11年一贯制的私立学校,他们在办学的各个方面都很勤勉。其中,学校认识到,办学者、教师、家长和政府人员等这些与学校发生关系的人,对学校都有不同的利益要求,协调这些利益关系尤其重要。“调动他们共同提升学校教育”作为一项重要大事来经营,“必须要和衷共济,互相配合,才能令教育变革成功,令学生和社会整体得益”。多年来,学校的“一家亲”家校合作体系创造性地把各方面的教育因素协调到学校先进办学理念下,成为学校“自我增值”的巨大资源。学校出面,协助家长建立各种自治的活动团体。人是社会型的动物,在工作之余,很多人都还有社交的需要,人们通过什么来认识、来交往?兴趣无疑是最轻松的。而家长们呢,通过孩子来认识也是最自然不过的了,而学校无疑是合适的牵头人啦。

  合唱团就是学校丰富多彩的家校合作活动中的一朵小花。

  这朵花的情韵别致。家长中也有些人有一定的音乐基础,甚至有个别非常专业,但这并非家长合唱团吸收团员的主要标准。有不少家长在加入之初连简谱都不会看,更缺乏基本的训练。该团主要以团队精神、合作意识和参与活动的热情作为吸收团员的依据。每逢集中训练时,团员们都披着一日的劳顿,风尘仆仆而至,面容有几分疲惫,但训练中无比投入,忘情地享受着自己所创造的意境。这歌声让他们走过繁华和喧嚣,走过焦虑和浮躁,孩子的学校让他们又回到了少年时代,那时候他们曾一无所有,而内心却朴实无华,冰心玉壶。而今,他们和孩子们一起来到校园,重新体会那时的心境,定然会和自己的孩子、孩子的老师们产生一种相融的感觉,这也是理解的基础。

  总有三两个孩子,或坐在一边做功课,或趴在地上画画,等他们的父母训练结束带他们回家,就像在岸边清浅的水流中静静玩耍着。水就这么涌上来,漫过了他们,又这么无声地落下去,耳濡目染,润物无声。

  这只是一所普通中小学,一群普通家长的一次普通的练习。音乐使家长和学校、教育方和被教育方浑和圆融。用丘校长的话来说:“学校好似一个具有规模的乐队,不管是管乐部,还是弦乐部,都同样重要。即使各部都表现出色,若不能协同合作,吹奏出来的只是噪音。”他们教育的不仅仅是未成年的孩子,把孩子的家长也协调引导得这样合拍,在一种意念一种文化的感召下,共享着一种追求的过程,一种贴身的体验,我想,这样的学校达到了一种多么迷人的境界。

  雨停了,训练结束时,丘校长絮絮地通报了几件事,他显然还没完全从乐曲的意境中走出来:“……我们捐给灾区的2000张课椅昨天在贵州没能和接应的车联系上,一整集装箱啊,让大家都担心了。刚接到电话,已经接上头了,现在正运往什邡市……”“某某家长今年不出国了,还留在这里,我们团的主唱更强了……”一张张带着倦意的脸庞被目光灼亮,“……回归纪念日,在香港大会堂,我们要包演两场……”

  大家雀跃而起,排浪訇然。

  (作者单位系广东省广州市教育科学研究所)

  (原载《人民教育》2009年第9期)

【字体:】【打印】【发表评论】【推荐{ 编辑:程荣}

相关文章

2010高考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