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语】人的生命成长,在教育活动中获得,教育活动本身应该充满生成性。教师在赋予学生知识的同时,要了解学生的成长需要和具有的教育资源;校长在教育管理中要充分开发教育资源,以促进教师和学生的共同成长。学校应该如何通过提升教育实践活动,促进学生的心智与品德成长?记者从对广东深圳宝安区西乡街道中心小学张云鹰校长的采访中看到,对教师教育智慧的培养,是教育获得成功的关键。 教师与学生一起成长 ——访广东深圳西乡街道中心小学校长张云鹰 ● 本刊记者 端阳 张云鹰 广东深圳宝安区西乡街道中心小学校长,语文特级教师,深圳市人民政府优秀督学,深圳市宝安区名校长,曾在各级各类报刊发表论文百余篇,出版《新小学语文活动课程设计》、《自主学习与素质检测》等编著11本。 教育要适应现代社会发展的需要 记者:从普通教师到教育研究者再到教育管理者,你事业的生涯呈现出的是一种良性发展态势。实践结果证明,你是一个成功者。作为知名校长,你认为教育者最重要的素质是什么? 张云鹰:作为校长,我经常自问:“我凭什么当校长?今天应该怎样当校长?”2003年秋,我参加竞争上岗时,有专家问:“你没有当过校长,缺乏经验,怎样看经验与创新的关系?”我回答:“许多学校过去成功的经验,或许已成为今天的教训。告别昨天的思维方式,创新的品质比经验更重要。”我热爱教育,就像热爱我的生命一样。教育需要教师赋予学生知识和智慧,教育是一个灵魂唤醒另一个灵魂的工作。有什么样的教师,就会培养出什么样的学生;而有什么样的校长,也就会带出什么样的教师。冷静思考:我们的教育为什么常常赢在起点却输在终点?教育改革呼唤怎样的校长?认真思考会明白:今天的校长,必须告别单纯作为管理者的时代。因为教育改革创新需要的是思想引领,而不是忙于应付日常管理或者上传下达。把“培养现代城市人”作为我的办学理念,是我对今日转型期小学教育的基本理解,我对学校的思想引领,也从此开始。 记者:你在5年前提出了“培养现代城市人”的教育新理念。这正好契合了深圳加速城市化进程的发展需求。从内地到深圳创业,你是怎样用超前的眼光,洞悉和把握这种契机的? 张云鹰:深圳是改革开放的前沿,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要求提高人的文明素质和劳动能力。教育的超前性要求深圳培养出杰出人才,成为高度发达城市的合格公民。办人民满意的学校,必须要着眼未来。这是2003年秋,我担任校长初期苦苦思考的问题。为此,我决定把“培养现代城市人”写入学校发展规划并将此列为校本科研课题。 2004年7月1日,深圳市提出全面进入城市化。宝安区包括西乡在内的7个镇,全部完成撤镇改街工作。从此,深圳成为全国首个“无农村城市”。然而,城市化进程并非易事,无论是新市民还是城市农民,都不可能一下子完成从农民到市民的转变。城市化的急速推进,使这一特殊群体快速壮大,而他们自身表现出的滞后于城市发展的素养相对凸显。不仅如此,他们的子女在享受教育起点公平的同时,也必然要成为深圳的合格公民。所以,今天的学校面临着特殊的需求,在城市化进程中如何进行素质教育,如何利用学校的现有资源育人,使学校、家庭、社会形成一股合力,为实现“培养现代城市人”目标而努力。事实证明,这是一条有效的探索路径。 让学校成为师生共同成长的家园 记者:深圳城市化进程的发展,无疑对教育提出了新的要求。教育是服务于社会的一门科学,你所说的“培养现代城市人”,作为一种适应社会发展的办学理念,它的内涵包括哪些方面? 张云鹰:我们的目标是要把学生培养成合格的现代城市人。为此,教师必须先行。在社会建设与城市发展进程中,学校是把自然人培养成社会人的专门场所,要以促进人的社会化功能为基本任务。我们把“现代城市人”的概念外延解读为“现代城市学生”、“现代城市教师”、“现代城市家长”;其内涵为“有德行、有智慧、有活力、有情趣、有气质”的现代都市文化人。具体说,城市人应该具备城市意识、规则意识、责任意识、文明意识、卫生意识和参与意识。落实在行为上,则表现为良好的教养和文明的习惯。实施素质教育,必须充分考虑培养学生对现在与未来城市社会的适应能力。我认为“培养现代城市人”,是向城市化转型学校素质教育的具体化。 记者:教育是一个“润物细无声”的过程,需要教育者投入很多的心血。今天的西乡街道中心小学与5年前相比,确实变化很大。你们在“培养现代城市人”的实践中,是怎样实现师生共同成长的? 张云鹰:我们的做法是:1. 对教师提出城市化的发展目标,要求教师在自身素质、教学能力、思想观念、仪表修养等方面,向现代城市学校高水平教师看齐,推动教师整体素质提升;2. 要求以现代城市人的行为规范严格训练学生行为习惯,全面开放学校,让学生去了解学校之外的真实社会,比较先进国家城市青少年的文明修养,寻找差距,培养学生的责任感、使命感和社会参与意识;3. 积极创设教育情境,让师生在各种活动课程中形成互动,从社会化实践活动中逐步学习;4. 把学校教育与家庭教育、社会教育有机结合起来,实现教师、学生、家长与学校的和谐发展。5年来,我们坚持把学校作为师生共同成长的家园,人人实实在在地感受到学校文化对自己成长的意义。师生们结合自己的成长感受撰写了以“培养现代城市人”为主题的系列丛书,如《扬帆西海》、《放飞梦想》已由中国文联出版社正式出版。我撰写的《城市化的呼唤——教育智慧与学校发展》专著,也被教育部师范教育司列入全国特级教师丛书,即将由人民教育出版社出版。 为师生共同成长搭建成功的舞台 记者:“每个人身上都蕴藏着一份特殊的才能。那份才能犹如一位熟睡的巨人,等待我们去唤醒。”这是美国成功学家安东尼?罗宾在《唤醒心中的巨人》一书中说的。教育重要的一项工作就是“唤醒”学生潜在的才能并加以发挥。在促进师生共同成长的行动中,你们都开展了哪些有利于现代城市学生培养的活动? 张云鹰:我们开展的最有效的活动是课程资源建设。活动课的主题是“科学领航,人文奠基”。通过“西海之星评选”、“雏鹰展翅行动”、“领袖训练营”等少先队常规活动,让孩子们积淀文明、升华情感、拓宽视野、快乐成长;开展“八个一”活动,即“具备一项业余爱好”、“熟练一门体育运动”、“结交一个知心朋友”、“精读一本名家名作”、“能写一手工整好字”、“参与一次公开亮相”、“掌握一套学习方法”、“形成一些做人原则”,让每个孩子的个性得到发展;开展以“诵读古诗文,学做儒雅人”为主题的“与经典同行”活动,帮助孩子擦亮民族精神底色;开展“手拉手”活动,让孩子们学会“用爱感动每一天,用心感动每个人”。这些活动都在教师指导下进行,事实上教师要组织和指导一次有意义的活动,比上好一堂文化课更难,要求更高。在上好每一堂课的前提下,指导学生自主组织实践活动,实现互动交流,开发潜能,是教师的一种素质,是集知识、技能与艺术于一身的。 记者:你们为了学生的成长采取了开放教育,将科学教育和人文教育并重,开展了许多课外教育活动,成效显著。具体是如何做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