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办单位:人民教育杂志  
您的位置:首页 > 教学 > 正文
教师——派到儿童世界去的文化使者
2011-08-25  2011年08月25日  来源:人民教育

  教师——派到儿童世界去的文化使者

  ●成尚荣

  1

  “教师是谁?”这是一个极为普通又很不寻常的提问。说其普通,是因为我们可以不假思索地予以回答,而且心底里会涌起一股真情;说其不寻常,是因为这一提问,涉及教师的专业身份,充满着深刻意义的阐释。

  面对着这一提问,我们已经有了很多回答,尤其是关于“教师像什么”的比喻。这些比喻曾经影响、激励了一代又一代教师。不能说这些比喻已经“老去”,但也不能说这些比喻已触及教师专业尊严和专业价值的实质。即使是“平等对话中的首席”,也未必准确。因为,对话共同体“是一种开放和自由的环境,是一个空灵之境”,是“在一定程度上进行协商”,“对话真正关注的是意义”,“并不直接关注真理”,“因此,我们需要从内到外都做到搁置己见,把持住自己,并予以自省。”① 教育中的对话不是谈判,不应有首席与次席之分。当然,任何比喻都不是完美的。我们对“教师是谁”的回答应当向其最具实质意义的核心部位逼近,力求准确和深刻。我们以为,专业身份应当是关于教师发展的讨论的一个新视角,可以帮助我们从深处去探寻教师真正的深意。

  身份是一个日常的普通用语,但它具有社会学和文化哲学的深刻意蕴。它与人所处的位置、所担当的责任等自然地联系在一起,其实质是把自我认知与他人的认同聚焦在“谁”的理解上。至于专业身份,则是对教师专业意义、专业责任、专业使命的聚焦。我以为,身份、专业身份所关注的和所表述的方式不是在“像什么”,而在“是什么”,强化思辨、理性和逻辑。

  基于以上的一些想法,我从文化哲学的角度,把教师定义为成人世界派到儿童世界去的文化使者。我相信,这是教师的最本质的专业身份,是教师专业身份的最高境界。

  2

  儿童和成人是两个完全不同的世界。儿童对成人世界的态度、方式与成人对儿童世界的态度、方式是迥异的。儿童对成人世界充满着好奇,总想到成人世界探个究竟。所以,蒙台梭利早就说,儿童是上帝派来的密探。儿童们发现成人世界里充满争斗、怀疑失望、辩论而没有结果,所以泰戈尔说:“我的孩子们,让你们的生命到他们当中去,如一线镇定而纯洁的光,使他们愉悦而沉静。”在中国诗人顾城看来,在灰色的成人世界里行走的孩子,绝不是灰色的,“一个鲜红/一个淡绿”,那么鲜艳,那么鲜明,那么充满生命的活力,洋溢着灵性和少年精神。

  可是,成人却不太愿意到儿童世界去走一走、看一看。他们很自信:我们都从童年走来,我们最了解孩子;我们整天和孩子在一起,我们最懂得孩子。其实,这样的自信有点夸大和盲目,成人并未真正走进儿童世界。不可否认,教师是成人世界中的优秀者。不过,真正走进儿童世界的教师并不多;即使进入了儿童世界,教师又总是自觉或不自觉地显现权威者、训导者的身份及其方式,缺少倾听、缺少对儿童真正的理解。因而,在很大程度上,是教师自己把通向儿童世界的大门关闭起来,而不是儿童世界对他们的拒绝。由于对儿童世界不了解,其结果是对儿童不认识,不仅不可能有教育目标的达成,反而如卢森堡批评一些革命家那样:在急急忙忙赶往伟大事业的路上撞倒孩子。可见,教师走进儿童世界,亲近他们,了解他们,是教育的前提和基础。而“派到儿童世界的文化使者”这一身份,就意味着教师对教育意义的认识,首要的、关键的是对儿童世界的发现,是对儿童的发现。教师之于儿童的教育,首先是一条走进儿童世界的了解之路,一条对儿童的发现之旅。教师这种身份严格地说,不是比喻,甚至也不是隐喻,而是对教师使命的准确定义和定位。

【字体:】【打印】【发表评论】【推荐{ 编辑:张国华}
人民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