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办单位:人民教育杂志  
您的位置:首页 > 管理 > 正文
教师应学会保持愉悦心境
2010-04-25  2010年04月25日  来源:人民教育

  

  “心境是一种比较持久、微弱、影响人的整个精神活动的情绪状态……教师的心境是教师的一个极为重要的教育手段,如果不加利用,不加调整,把它混同于日常生活中的一般交流手段,不仅浪费了这一有效的教育资源,还时常给学生的心灵带来难以弥补的伤害。”(《中小学生心理素质教育导论》,华中师范大学出版社,19996月)教师保持愉悦心境,学生喜欢接近,有利于形成良好的师生关系;有利于教师处于最佳精神状态,身体内各系统活动有序,从而提高工作效率;有利于师生身心健康,使教师愉快地工作,愉快地生活,进而能促使学生愉快地学习,愉快地成长。所以,心境是教师的一个极为重要的教育手段。愉悦心境是有效的教育资源,保持愉悦心境有利于教育事业。

  

  教育是一项长期复杂的工程,不是一朝一夕的事业。学生的学习和成长是一个过程,在这个过程中,教师的心境就是一种重要的教育资源。刘老师是我的同事,任高一(3)班的数学课兼班主任,他对我说过刚接手这个班时经历的一件事,我把它作为一个案例记录下来,在不影响案例性质的情况下,对个别用词略加修饰。

  刚开学的几个星期,几个男生经常迟到,班里综合考评分总是处于全校的落后位置,我很着急,心境一直不太好。一个星期四的上午,我上第一节课,他们又迟到,我不问青红皂白就喝道:“又是你们几个,站到教室外面去。”他们却争辩道:“今天不能算迟到。你每次上课总爱先讲纪律,今天肯定也一样。我们算好等你讲完纪律赶到的。”还说:“纪律拿到班会时间去讲嘛!”你说气不气人。不过,想想也有点道理。如果此时我不随即收场,这节课就“泡汤”了。我说:“这个建议很好,老师以后会注意的,请回座位。”当时的心情特差,充满沮丧和挫败感。

  下课后,我想:事情不能就这样算了,更不能和学生赌气;学生这样做,说明自己处理问题的方式欠佳;作为教师,要学会理解、尊重、沟通、宽容和欣赏每一个学生,要在心灵深处平视学生。通过一段时间的反思和情绪调整,自己心气逐渐顺了,心境逐渐好转起来。

  一次班会前,我把他们请到办公室,心平气和,微笑着说:“上次让你们几个大男生站到教室外面,是老师态度不好,方法不当,你们还要多谅解老师哦!现在能不能说说经常迟到的原因呢?真是因为我上课前讲纪律吗?”这几个“小哥儿”笑了,说:“老师,其实每次迟到,都是因为晚上回家上网时间长了,早晨起不来床。我们平时迟到,上课说话,打扰别人,就认为您讲纪律是冲我们来的,那天就顶撞您,您不生气吧!”当我用友好的口气问他们有什么打算,他们更来劲儿了,说:“好好学习,尽量不迟到。班上纪律交我们管,我们守纪,别人也不会捣乱,省得您天天劳神。”你别说,这几个学生变了,班上纪律也好了,综合考评分上去了,师生关系变得越来越融洽了,我的心情也变得特别好,这种愉悦的心境一直维持了很久。

  老师所讲的这件事情,说的不正是心境对自己、对学生的影响吗?当事人没有变,事情也还是那件事情。由于在处理前的心境不同,方法就不一样,出现的结果也不同,处理后师生的心境自然也不一样。教师对学生的态度如何,也决定了学生对教师的态度。如果保持愉悦的心境,学生就会理解、接受老师处理问题的态度、方式。当然,这种态度绝不是放任自流,这种方式也绝不是听之任之。刘老师自我调整情绪,带着愉悦的心境再处理问题时,就能够体验到学生的内在情感,客观地了解学生,宽容地理解学生,构建起良好的师生关系,产生较好的教育效果,促进了学生的全面发展。而教师也在其中享受到一种成功的喜悦和快乐,心境也必然会更好,从而形成一种健康良性的循环关系。由此可见教师学会保持愉悦心境的重要性。

【字体:】【打印】【发表评论】【推荐{ 编辑:张国华}
人民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