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办单位:人民教育杂志  
您的位置:首页 > 管理 > 正文
教师与学生一起成长
2009-09-25  2009年09月25日  来源:人民教育

  张云鹰:2006年4月,学校作为深圳市第一个“全国科学教育实验基地”正式挂牌。这是由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资助、教育部科学教育项目组审批的。科学教育不是简单地向学生传授科学知识和培养基本的探究能力,而是建立一种科学文化,培养青少年科学素养。运用科学教育的教育方式、方法和手段,培养学生的科学态度、科学思维、科学方法和价值取向。学校经常以“探究身边的科学奥秘”为主题,举办科技创新活动。师生参与活动,创造出了“绿色播种车”科幻画、“走轨迹的火车”小发明等一大批优秀作品,涌现出许多乐于思考、敢于创新的优秀学生。在信息技术、“三模”、“机器人”等多种科技竞赛活动中,师生获得国家、省、市、区级奖项300余项。科技活动的开展,促进了师生践行“以崇尚科学为荣”的人生准则。

  我校是广东省教育科学“十五”规划重点课题“中国入世(WTO)与国学教育”研究实验学校。自2004年起,学校坚持开展以“诵读古诗文,学做儒雅人”为主题的国学经典诵读活动,把经典诵读目标确定为:丰富知识,让心灵更加充实;规范行为,让心灵更加快乐;弘扬精神,让心灵更加强大。学校编写了《国学“风雅颂”,西小365》、《正蒙宝典》、《小学生必背古诗80首》等校本诵读教材,在楼梯的每一级台阶上镶有一句古诗词或名言警句,让师生目见之、口诵之、心记之、体行之,在耳濡目染中浸润传统文化,夯实文化底蕴。我校在“第七届深圳读书月小学生趣味知识大赛”决赛上,五年级40名学生组成的参赛队一举夺得冠军,国学经典是这次大赛的重要内容。孩子们这次夺冠非一日之功,是长期坚持经典诵读的结果。

  让精彩课堂成就师生精彩人生

  记者:教育工作具有一定的创造性,因为其对象是千差万别的、有思想有个性的未成年人。青少年的可塑性很强,教师的德才兼备是培育良才的基础,你怎样看待教师专业发展对学生成长的影响?

  张云鹰:要把学生培养成“现代城市人”,教师必须身体力行,首先成为“现代城市人”。我认为教师专业发展是学校发展之“魂”,这个“魂”必须附“体”,这个“体”就是课堂。课堂精彩,师生的人生就精彩。因此,我们长期坚持“教师第一”校本培训理念,引领教师立体发展、幸福成长。教育要注重走内涵发展的道路,其实真正的内涵是教师素质。教书育人是教师的职业,这是老生常谈的话题,但要把老话赋予新意,关键是怎样理解教师素质的时代内涵。我不能断定大学毕业出来的每个教师都是合格的,但校长必须要让自己学校的教师个个合格。这就需要实打实地有效提高教师的专业水平,校长要有办法、有措施,力保每一位教师实现课堂精彩。

  记者:你是深圳市宝安区教育局挂牌的小学语文唯一的“名师工作室”主持人。作为带头人,你是怎样利用和发挥自己的专业特长,帮助身边教师实现专业成长的?

  张云鹰:我觉得一个优秀的校长,首先是一个优秀的首席教师。校长为教师提供示范课、研讨课,用示范帮助教师实现专业成长,不失为一种有效的办法。因此,我时常和教师们一起研究课堂教学,为他们上示范课。我上的《第一场雪》、《一分钟》、《月光曲》、《回声》、《早发白帝城》等多节语文课,得到教师们的认同。教师们不甘落后,他们的课堂也很精彩。每一位教师都把“让课堂精彩起来”作为一种教学境界,追求“课前静,课中实,课后活”的课堂文化,涌现出了一大批教学能手和骨干。作为校长,我的另一个重要课堂,就是教师培训讲座。近几年,我为教师讲授了《新课程背景下的语文教学》、《师源性学习障碍探析》、《教师职业规划与专业发展》等40余场次培训课,受到欢迎。此外,在深入课堂听课中,我针对存在的问题,结合自己的研究体会,引导教师坚持做到“百备不烦,百教不厌”,做到“堂堂有新观点,课课有新体会”。

  记者:作为校长,你除了坚持在一线上课,并经常为教师们作示范课、研讨课讲座外,如何更多地依靠制度来保证教师专业成长,将成长转变为每一位教师工作的动力?

  张云鹰:在长期的教师培训实践中,我们构建并组织实施了教师专业发展的开放式培训制度,把教师分为“入格”、“升格”、“风格”3个层次,分层要求,分类培训;铺设一条从“外环”(教学基本功)、“中环”(教学策略)到“内环”(教学思想)的专业发展道路;同时,提供可持续发展的“学习”、“实践”、“展示”三维空间。我们设置了“改进一个教育教学问题,完成一个学生成功辅导案例,上一堂表现自己教学模式和风格的展示课,制作一个可供交流使用的电子教案,编制一套高水平的试卷,写一篇教育叙事,研究一位名师并写出研究报告,研修一本教育实践或教育理论的书”8项教师培训内容。

  我校大部分是女教师,5年前我提出“读书的女人最美”的口号,并把它精心策划、打造成了学校书香文化品牌。我们经常举行“读书的女人最美”读书汇报会,每学年举办一次“读书的女人最美”专场晚会。我鼓励教师要博览群书,始终保持自觉读书、不断探索的欲望,做到与书为伴,与书对话,与书同行。宋瑞老师的《四(2)班翻天了》、《五(2)班麻烦了》的专著成为畅销书,反响热烈。今天的西小,读书、著书已成为一种校园时尚。此外,学校还经常举办“西海讲堂”、“文化沙龙”、“轻松驿站”等系列活动,以此促进教师专业发展,让每一位教师能逐步成长为名副其实的“现代城市教师”。

  引领家长与学生一起成长

  记者:人们普遍认为,你们学校师生的风貌让人真切地感受到一种“现代城市人”的精神品质。教育离不开学校、家庭的紧密配合,你要培养“现代城市人”,这个“人”还应包括学生家长。学校通过什么途径,让家长理解“现代城市人”的办学理念?

  张云鹰:家教引领,是我校长期探索让家长成为“现代城市人”的主要途径。我们以“培养现代城市人”校本课题为龙头,深入开展“学习困难学生家庭教育指导模式实践与研究”、“独生子女家庭中的问题学生家庭教育指导的实践与研究”等课题实验。通过家庭教育问题研究,为实现“培养现代城市人”目标提供了有力支持。我们还以“家长委员会”为载体,以“家长学校”为平台,以“亲子主题班会”、“书香家庭评选”、“‘潜在天才’家长会”、“现场家教咨询”等活动为内容,让家长与子女增进沟通,分享亲情,家长间相互学习,提升家教能力,提高“现代城市人”的整体素养。

  记者:你们把“改变和提升家长素养”作为办学的一项目标,放大教育的社会再造功能。这种可贵的社会责任感、使命感值得提倡。实践的效果如何?

  张云鹰:我很欣赏陶行知的“教育就是生活的改造”、“教育就是社会改造”的名言。其实,教育就是教人、化人,教师就是社会改造的领导者。教师不仅掌控着青少年的前途,更掌控着国家民族的命运。“办学和改造社会是一件事,而不是两件事”。改造社会而不从办学入手,便不能改造人的内心;不能改造人的内心,便不是彻骨地改造社会。相反,办学不包含社会改造的使命,便是没有目的、没有意义的。家长作为社会一分子,改变和提升他们的素养,学校责无旁贷。

  今天,我可以欣慰地讲,我校的学生家长作为“现代城市人”的素养,已经得到显著提高。与此同时,学生、家长共同与学校通力合作,形成一种合力,更加促进了“现代城市人”素养的有效提升。事实上,一流的学校需要一流的教师,一流的学生也需要一流的家长。学校的良性发展,的确得益于每一位家长的支持与配合。

  (原载《人民教育》2008年第17期)

【字体:】【打印】【发表评论】【推荐{ 编辑:程荣}
人民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