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展力,当代教师的生存力 ● 陈平 我们身处的这个世界,每一天都在发生变化,知识在成倍增长,信息在时时更新,“我们的孩子们将生活在其中的世界正在以比我们的学校快4倍的速度变化着”(参见《学习的革命》)。发展,是当今中国社会的主题词及主旋律;发展,让中国教育发生前所未有的变化;发展,让人们觉得教育的意义与价值变得从未有过的重要。“人类历史越来越成为教育与灾难之间的赛跑”(H.G.威尔斯),教育不走在前面,灾难就会随之而来。发展,让教育既欣喜若狂又胆战心惊。快速变化及不断发展,将成为时代的特征;应对变化,求得发展,必然成为当代教师的基本能力。 教师发展力决定其职业状态 教师是一个需要经过专门的教育、培训、学习,并且要在整个教育生涯中积累经验、不断学习发展的职业。师范教育是必需的,它可以让未来的教师系统地学习学科知识及基本的教育教学原理。通过师范教育及相应的考试就可取得教师资格证书,但这个证书的获得并不意味着你是一位真正的老师——尽管你可以称为“教师”,教师资格证仅仅是进入教师队伍的入场券。它相当于长跑运动员的运动员证,运动员真正的价值及责任在运动场上。所以,真正的教师必须在岗位上不断地成长。 教师是一个需要不断积累经验的职业。几千年来,经验与知识几乎成了传统教师获得社会地位的主因。经验可以让一名教师逐渐成熟,应对大部分教育教学中的问题。教师成长的经典模式是“经验+反思”。但随着信息时代的到来,教师成长模式应是另一种状况,即“学习+反思”。教师只有依靠不断发展来成就自己。发展意味着自己不断更新知识,不断挑战自我,不断适应新的情况。今天,学生情况的变化已大大超过了教师们的想象,教师只有比学生更有变革力才能胜任教师这一工作。经验在教师的发展中依然有效,但经验已不是一套陈式,而是面对“在教育发展过程中发生预期的或非预期的千变万化中能够生存下去的能力”。 教师是通过发展来实现自我价值的。教师的理想、信念、智慧、才干、价值、活力……都体现在教师的发展之中。教师的发展与学生的发展是一个硬币的两个面,单向度地谈学生的发展而没有教师的发展几乎是不可能的。所谓“教学相长”并不难理解:教与学是相互促进、共同发展的。 教师的发展主要是指教师的专业发展,教师的发展是伴随着教师理念的提升、实践水平的提高而发展的。陶行知教育思想的形成也是有一个发展过程的,他从研究王阳明的学说“信仰知行合一的道理”开始,到杜威的“教育即生活”,再到后来的“行是知之始,知是行之成”,奠定了真正属于陶行知自己的“生活教育”理论。李吉林老师的成长是同她对“情境教学”的探索分不开的,从“情境教学”到“情境教育”,再到“情境课程”,一步步把自己推上了名师之路。 王栋生老师说,教学之路如同探桃花源,是个无底洞,诱惑你朝前走。这个溯源的过程是不断积累经验、不断改变心智、不断自我超越的过程。学校也如车站一样,把一批乘客送走,又会进来新的一批乘客,但每一批新进来的“乘客”与前面的一批有很大的不同,他们进入学校不是空着脑袋进入的,进入教室之前我们也无法把他们的观念与习惯“格式化”。教育必须要面对这些不断带着最新潮流及观念进入校园的学生。教师要读懂学生、接纳学生,就需要教师不断向学生、向社会、向世界学习,提高自己的学习力,在学习中求得发展。教师们这种不断学习、不断进取、不断自我更新、不断自我超越的能力,就是发展力。 教师们的这种发展力决定了教师最终的职业状态,决定了他对社会的价值。“那些致力于教育改革的人,就是那些致力于社会发展的人;那些致力于发展的人,也就是那些致力于进化事业的人。”(参见《变革的力量》) 在我们这个时代,这种发展力将显得尤为重要。能否做好教师,不在于你已经学了什么,也不在于你得到了什么荣誉,更不在于你取得了什么文凭,而在于你是否还能学习,是否还能发展。 今天,“教师发展”成了教师教育中越来越被人们重视的一个主题,抓住了“教师发展”这一主线,学校发展、学生发展、课程改革等都将大为改观。 教师发展,不妨换一换思路 1. 教师发展,要重视“道”的修炼。 随着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进一步推进及教师专业的进一步发展,教师发展中的“道”与“术”的问题日益凸显出来。 我们常常发现身边的一些老师不怎么喜欢读书,特别是不喜欢阅读教育理论方面的著作,他们的口头禅是“这些东西能解决什么问题”;教师们在听专家学者的报告时,他们更希望专家学者能讲一些具有“实战意义”的教法,即对“术”的迷恋,而不愿接受宏观的教育观念及课程理论等方面的指导,即对“道”的排斥。殊不知,随着新课程的深入推进,这些宏观的教育观念或课程理论制约了教师的专业发展,在一些由课改而引发的问题面前,教师们时常有一种无力感,不能用积极的心态面对或应对。 “道”即事物的内在规律,它决定了事物发展的趋向。“道”是一种能隐含在你体内并唯一可以把你的理念同你的行为融为一体的法宝。“道”是真正的核心竞争力。“术”即技术、技艺,它是解决问题的方式、方法,或者是人们行为处事的方式。 教学之“道”,是指能影响教师教学行为的教育教学的基本原理、基本规律以及教育的信念等。新课程的实施需要教师有新的教学之“道”,即一些能体现新课程精神的、教育教学的最基本的理念或理论,如新课程的目标、学科课程的标准、教学过程及教学评价的一些基本要求,等等。教学之“道”提供给教师的是全面但又最基本的教学原理,它给人的不是片断知识或单一的方法,而是系统的知识结构及整体的思维方式,提供的不是“拼图中的散片”,而是“整个图景”。当人们在这样整体、全面、系统的框架下来理解事物或寻找解决问题的方法时,就变得容易得多。否则,人们不是陷入琐事之中难以解脱,就是走入歧途而不能自拔。 “道”与“术”是相互依存的,“理论的提高”与“实践的提升”是共生共赢的,过于偏颇一方,对另一方的发展都会形成制约。新课程背景下的教师发展,更应重视“道”的修炼,更应重视理念的提升与观念的更新。 2. 关注教师的专业发展,更要关注教师的整体发展。 在教师发展中我们主要关注的是教师的专业发展,即与教师工作相关的学科知识、专业知识及能力等方面的发展,这两方面构成了教师发展的主体。但另有一些因素,如教师的职业信念、情感态度、生活经历以及工作环境等也不可忽视。随着社会的变革,它们在教师发展中的重要性越来越显示出来。 当今教师们的生活环境及精神状态确实不容乐观。社会及个别媒体对教师的负面宣传,一些家长对学校教育不理解及与教师发生纠纷后处理不当等,都让教师们承受越来越大的压力。一些地方教师待遇低,甚至还拖欠教师工资,社会高期望与待遇偏低形成极大反差,影响了教师的工作热情。 有人说,越是能给人带来幸福的职业,也越容易给人带来痛苦,教师就是这样一个职业。教师的幸福主要不是物质的丰赡,而是精神的充裕,教师是一个情感高投入的职业。情感的高投入及高收益会带来极大的幸福感,但别人往往只看到教师幸福及精神充裕的一面,并不了解教师工作的另一面,即情感高支出的同时,其折磨及挫伤也可能更大,教师们不得不时常承受心理的悲痛及压力。现代教师情感更为丰富,因而精神有时更加脆弱。目前,在教师队伍中女教师占有的比例越来越大,许多学校已超过半数。女教师们工作严谨,感情细腻,但她们同时要承受学校、家庭多重压力,一些女教师一旦工作不如意、家庭或个人生活发生变故,就可能极大影响她们的情绪。对这些变化,学校如不引起重视,不及时给予人文关怀,将会影响学校工作的正常进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