所以,我们既要关心教师们的专业发展,也应关心包括教师的生活状态与精神状态在内的教师的整体发展,不要只重视教师的工具价值,而忽视生命价值。只有当人们的生命是愉悦的、激昂的,其工具价值才有可能发挥得最大。 3. 用学校制度来推动教师发展。 我曾把教师发展比作一列正在行驶的列车,车身由“学科知识、专业知识与能力、个人因素”等几个因素构成,路基是“教育教学实践”,车身周围的气流是指“成长环境”。“学校制度”是“成长环境”中一个重要部分。一个好的制度的建立可以保证学校各项工作的正常进行,并能让教师在一个公平、科学、和谐的环境中愉快地教学;好的制度的建立,还可以最大限度地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为有理想、有抱负、有才智的人的发展提供强大的动力。好的制度的建立可以形成一个和谐的人文环境。在这样的环境中,教师们不但能愉快地教学,同样也能尽情地享受生活。 任何制度都有一定的规范性或强制性,学校制度也一样。这样的规范性在教师的发展中是很需要的,如教师合作机制、教学研究制度、反思制度、读书制度,等等。制度本质是一种文化,一旦这样的教师发展制度成为教师们的一种习惯,一种自觉行为,它的力量就会体现出来。 在教师发展的制度建设中,要处理好“园丁工程”与“名师工程”的问题。在二者的关系上,我们应首先致力于“园丁工程”,因为教育是一个系统工程,凭个别“精英”是不能发展学校的。这当然是问题的一个方面。当教师队伍建设发展到一定阶段,也确实需要有这样一个机制能让优秀的教师脱颖而出,并利用待遇、感情、职业前途等因素,让这部分优秀的教师能安心、舒心地工作。这就是我们所讲的“名师工程”,这也是教师队伍建设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有广泛基础的名师才能真正带动教师的整体发展。 4. 改善力也是发展力。 世界上没有绝对完美的人或事物,任何人、任何事都是在发展中逐渐完善的。50年前丰田公司还是一个毫无名气的纺织工业公司,如今已是独占鳌头的世界汽车制造大厂,让英美的一些老牌汽车制造商刮目相看,他们也不得不反过来学习丰田的管理经验,丰田成为了世界制造业的标杆。那么,让丰田称雄世界的法宝是什么呢?它的“核动力”是什么?其实很简单,它就是由丰田生产方式创始人大野耐一提出的“改善”。大野耐一认为,一处改善必然带动下一处改善,所以他提出:“改善,改善,再改善。” 在事物的发展中,大家期待“暴风骤雨式革命”,认为这样才能发展得快一点,而对“和风细雨式改良”却不屑一顾。然而,在事物的发展过程中,有序稳步发展是它的规律。这种稳步有序的成长,是事物发展的常态,是真正的力量所在。这种力量如水,具有水滴石穿般的力量。 在“革命”与“改良”或“改善”中,教师的发展方式更应是后者。教师的工作是平凡的工作,昨天与今天,从“工序流程”来看几乎没有多少区别。尽管按部就班也可以应对,但也需要教师进行不断改善,以期今天的工作比昨天更好。教师的改善是全方位的,它可以是教学方法的不断改良,可以是教学模式的逐步形成,可以是教育思想的渐趋成熟,可以是思维方式的逐渐转变……“改善”是一种永不满足、坚忍不拔、持之以恒、目标坚定、胸怀理想、脚踏实地的生命状态。 改善是一种力量,一种很难察觉、大象无形式的力量,其力量是无可阻挡的。改善,其中蕴含了教师发展所需要的所有的品质。教师的发展就是在这样的“改善”中,而且主要在“自我改善”中实现的。 教师发展需要策略创新 教师教育包括两个方面,一是对教师的教育,二是教师的自我教育,这两种教育构成了教师发展主要因素。教师发展是目标,而教师教育是手段,这样的“手段”应务实有效,切合教师实际。具体而言可以关注以下这些方面。 1. 让教师在组织学习中发展。 从微观角度来看,教师工作确实是以“个体劳动者”身份出现的。如教师备课,在常规情况下是独立完成的;上课,老师也是独立掌控课堂局面的;教材的处理、方法的选择、教学的进程等都由教师一人完成。但从宏观的视野以及整个学校教育来看又是另一种情形,现代教育没有哪个教师可以胜任学生发展所需要的所有学科,现代学科知识不断更新、迅猛增长,即使同一学科老师也无法包揽所有学段的教学。社会的发展已越来越让人们感到,学校及学生的教育已无法由一个人来担当了,必须要通过全体教师共同努力、团结协作来完成。 所以,教师越来越觉得需要群体力量的支撑。在这样一个有组织的群体中可以发展得更快,因为组织学习有它的优势。组织学习构建的是有效的合作机制,其目的不一定是要形成统一的意见或观点,“与人们想象的情况相反,有效的合作文化氛围并不是以观点相似为基础。多元化才具有价值,因为他们可以获得不同的观点,并借助这些观点去认识问题的复杂性”。在这样一个氛围中教师们可以学到更多人思考问题的方法,别人的观点你不一定认同,别人的建议也不一定采纳,但别人的智慧你可以分享。 学校应高度重视组织学习的优势,组建多样化的学习型组织,形成学习共同体,建立共同愿景,让教师在组织中得到发展。 2. 让教师在课堂“沃土”中发展。 课堂是教师上路的地方,课堂是教师成长的沃土,课堂也是教师的人生舞台,在这里展示着他们精彩的人生,实践着他们人生的理想。所以,教师的发展要重视课堂教学,特别在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与提高课堂教学效率上下功夫,要加强对课堂的研究,研究有效课堂教学的策略。 在课堂中求发展,教师们还需重视教学案例的积累,及时进行教学反思。一个临床医师要成为一位名医,需要丰富的临床经验及众多的个案积累,并能对这些个案作归类总结,无论是失败还是成功,都是一笔财富。同样,一位教师的成长也需要一定的实践经验,积累一定的教育案例,从而构建自己的实践知识,努力形成实践智慧。反思有助于解决各种新的教学问题,锻炼自己的教学机智,发展自己的专业水平,教师专业发展的水平源于他对教学反思的程度及深度。 学校应积极组织各种形式的课堂研讨活动,如会课活动、课例研究(对一节课进行多层面多角度研究)、同题课教学(“一课多人上”及“多人上一课”)、以课会友(与兄弟学校联谊会课)、与名师同台上课,等等。 3. 让教师在课程资源开发中发展。 课程意识及课程开发能力,应该成为教师的一个基本素质,长期以来我们并没有足够重视。在我国台湾,教师很少有像我们一样的科研活动,但他们的确能自己设计开发课程。他们开发的课程只要通过学校的审查就可以进入课堂。每到假期,他们要对不同的教科书进行评鉴,并从中选择、推荐自己最满意的教科书,写出推荐书,经学校同意后就可以在下学期使用。教科书的选择使用权在教师,这就要求教师具有一定的课程意识。 抓好对“课程”的学习与研究,也就抓住了教师成长的关键。课程意识及课程开发能力在教师发展过程中,其作用虽然不能立即显现出来,但能起长久的作用,是教师发展的基石。 课程的开发能力将会提升教师的价值,课程的开发有利于教师理解课程的本质。校本培训应重视教师课程基本概念的学习,了解课程开发的基本知识及技能,熟悉课程开发的基本程序,培养教师课程开发的能力。 (作者单位系江苏省无锡市羊尖高级中学) (原载《人民教育》2008年第22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