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办单位:人民教育杂志  
您的位置:首页 > 理论 > 正文
“同行”的感觉
2010-11-06  2010年11月06日  来源:人民教育

  《人民教育》创刊之时,正好是我的入学之年,如今已有一个甲子。大学毕业遭遇“十年动乱”,《人民教育》已经停刊,我则来到上海市郊农村,在尼姑庵旧址上的一所学校当“教书匠”。“动乱”结束,《人民教育》复刊,我与当地的同事以空前的热情,兴高采烈地投入教育改革。现在想来,知识的根基都由当年的中小学校所授,大学之后3位名师耳提面命:苏步青的严格缜密,刘佛年的宽容大度,吕型伟的踏实求新,大师点化,或以怀抱晤言一室之内,或因寄托践行百里之外。有了此言此行,此时同《人民教育》杂志,每每产生欣于知遇、在改革路上一同往前行走的感觉。

  改革与开放的年代,这种“同行”的感觉甚至到了荣损一气、续绝与共的地步。1986年,青浦教改实验初见成效,《人民教育》即以《上海青浦县数学教学改革的实践与认识》为题两期连载。4年后,程淑华编辑随国家教委基教司组织的专家研究小组赴青浦考察。翌年初夏,《人民教育》刊登教委基教司《学习青浦经验,深化教学改革》的重要文章,同时发表《按教育规律办事,让所有学生都有效地学习》的总结;接着发表记者陈亦冰的纪实报道《顾泠沅和他教改实验的伙伴们》。进入新世纪,青浦实验把目光聚焦到学生的创造力、教师的教育理念及其实施行为等重大瓶颈问题。《人民教育》分别在2001与2003年,以较大篇幅发表《寻找解决教学问题的大策略——美国如何在基础教育中发展学生的创造性》的考察报告、《以课例为载体引领教师发展》等研究成果。到了2008年,恰逢改革开放30年,青浦实验也走过了30年的历程,《人民教育》随即发表本人《亲历青浦教学改革30年》的文章,余慧娟编辑还在文前撰写了《30年,写就一个大写的“人”》的引言,阐发“人的全部尊严就在于思想”的精深内蕴。人失却了思想,那么他的生命就失却了光泽。她还写道,教育像是一个“步伐稳健”的行者,不慌不忙才慢慢意识到“以人为本”的要义。在我看来,这正是多年来教育探索历经东顾西盼、步履蹒跚之后,呼唤大写“人”的归来。除此之外,我们别无选择。如果说,文学缘于教化才是人学,那么教育学是更直接的人学。可贵的是,同行者的思想触角,都已涉及人的不屑本能的挡道,还有世俗偏见的阻挠。教育要克服人类的无知与陋习,使命神圣,路途可谓遥远。

  人生如同一趟旅程,老天给的际遇各不相同,路却可以自己走出来。研究如同做人,与其看天不如看路。重要的是,路上有不可胜数的谜团和陷阱。自立者总是用自己的心血浇灌孤独的行程,不时地把躁动的心灵凝结成自慰的乐曲,进而装点美好的成品。然而,每当处于心力交瘁的艰难时刻,每个人总是要寻找旅途上的同行者,既资人际的互救,又壮团队的行色。这样的同行人,可以是一个有名有姓的前辈大师,也可以是志同道合的伙伴,甚至一个社群。我与《人民教育》这几十年,大概就是这样一种旅途“同行”的关系。

  (顾泠沅  作者系原上海市教科院副院长)(原载《人民教育》2010年第9期)

【字体:】【打印】【发表评论】【推荐{ 编辑:张国华}
人民教育